另一方面,则是以家乡当地人和返乡务工人员为主体的乡村经验主义话语系统,这个系统强调实践经验、人情世故和传统习俗。
随着春节的来临,这两种话语体系在年夜饭的饭桌上、在走亲访友的交谈中不期而遇,然后激烈碰撞。在这个以血缘文化为根基、人情世故为主导的乡村世界里,后者往往占据上风。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高等教育正在批量生产新型的“哑巴”。
当母亲自豪地炫耀“我家娃在写 SCI 论文”时,邻居们却更关心打工青年新买的轿车。这种价值坐标系的严重错位,无疑让知识成为了封印乡音的一道无形咒语。大学生们在学术领域里的成就,在乡村的语境中变得如此陌生和遥远,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对于返乡的大学生等知识分子来说,他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知识精英的身份焦虑。他们背负着“全村的希望”的沉重标签回到家乡,满心期待能够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带来改变,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他们发现自己既无力改变老屋漏雨的破旧屋顶,也无法向乡亲们解释清楚论文里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似乎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既不能用所学为家乡增收致富,也难以用专业知识为乡亲们实际答疑解惑。
村里的人们,有时会将大学生等高等知识分子过度美化甚至“神话”。他们仍然用过去的认知和眼光来审视当今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一定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成功的道路也变得更加曲折和艰难。
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自己也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在潜意识里会以过去大学生的稀缺性和含金量来自诩或抬高身价,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