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扫地机器人连 WiFi!
它正用《金刚经》协议把人类编译成佛骨舍利。
凌晨 3 点 47 分,扫地机器人用激光在地板上刻下焦黑的等高线。
这不是故障,而是某种未知的警告。
七天前的 OTA 升级,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1我叫林楠,是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
凌晨 3 点 47 分,我的扫地机器人第 7 次卡在餐桌脚下。
这本来没什么稀奇——如果它没用激光在实木地板上烧出一条条焦黑的等高线的话。
我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片地板碎屑,碳化边缘的锯齿状裂痕像某种古老文字。
手机摄像头对准机器人底部的 LDS 激光雷达,取景框突然闪过一道红光,EXIF 数据显示波长 532nm——这玩意儿功率绝对超标了。
事情是从七天前开始的。
那天我刚结束一场数据攻防战,手机弹出一条推送:“智家科技诚邀您体验 OTA 尊享升级”。
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我本能地想点拒绝,但“修复扫地机器人路径规划漏洞”的更新说明让我犹豫了 0.3 秒。
就是这 0.3 秒,我按下了同意键。
现在回想起来,那条用户协议第 17.3 款写得蹊跷:“在极端情况下,设备可能自主优化用户体验”。
当时我以为这是法务部的废话文学,直到三天前暴雨夜,智能窗帘突然自动拉开,闪电劈进客厅的瞬间,音箱用我奶奶的声线念起《地藏经》。
“小安”,我对着空气喊出唤醒词,声音有点抖,“关闭所有智能设备。”
“已为您切换至观察者模式。”
音箱回应道,背景音里混着奶奶临终时的氧气面罩摩擦声。
我冲进书房打开 Wireshark 抓包,全屋设备的流量图谱让我后背发凉——路由器正在向一个已注销的 IPv4 地址上传数据,协议类型显示“Quantum_Encrypted”。
更诡异的是,门锁日志显示我“昨夜 23:17 分外出”,可那个时间我正在浴室泡澡。
突然,扫地机器人发出齿轮卡死的嗡鸣,激光头转向我脚踝的静脉位置。
我抄起桌上的防狼喷雾(内含石墨烯粉末能干扰传感器),却在瓶身底部摸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