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高峰的其他类型小说《快穿大明:我成了当朝宰相朱元璋高峰小说》,由网络作家“小云天狼”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自行车?那是什么车?”朱雄英,奶声奶气的问道。“很好玩的!”刘青儿,领着朱雄英去后院玩耍去了!李筱筱亦是识趣的跟了上去。……“今日,苏州府……”“父皇最后决定减免了苏州府两成的税收!”朱标一五一十将朝堂上的事情说了一遍。当然隐去了他和朱标对峙的场面。这玩意儿好说不好听。也用不着废话。“太子仁德!”刘伯温,李善长纷纷拱手道。“如今父皇既然已经松口,想必假以时日,叔父定可出山,重掌相权。”“未来我大明国富民强,指日可待!”朱标,有些激动的说道。朱十一很多的理念,他都清楚,朱十一曾经给他描绘过那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神奇世界。虽然他不敢奢望能够带领着大明走到那一步。但最起码,第一步迈出去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他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
《快穿大明:我成了当朝宰相朱元璋高峰小说》精彩片段
“自行车?那是什么车?”
朱雄英,奶声奶气的问道。
“很好玩的!”
刘青儿,领着朱雄英去后院玩耍去了!
李筱筱亦是识趣的跟了上去。
……
“今日,苏州府……”
“父皇最后决定减免了苏州府两成的税收!”
朱标一五一十将朝堂上的事情说了一遍。
当然隐去了他和朱标对峙的场面。
这玩意儿好说不好听。
也用不着废话。
“太子仁德!”
刘伯温,李善长纷纷拱手道。
“如今父皇既然已经松口,想必假以时日,叔父定可出山,重掌相权。”
“未来我大明国富民强,指日可待!”
朱标,有些激动的说道。
朱十一很多的理念,他都清楚,朱十一曾经给他描绘过那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神奇世界。
虽然他不敢奢望能够带领着大明走到那一步。
但最起码,第一步迈出去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他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国度,但他知道叔父一直在努力,他亦是如此!
“恭喜贤相!”
李善长当即恭贺道。
脸上的喜色亦是按耐不住。
他可不甘心就这么一直在定国公府呆到死。
不过以他的能耐,想要再度被任用,那基本上不可能了。
他李家,想要辉煌,那唯有跟朱十一这条大船绑牢。
何况现在想解绑,也不可能。
唯有跟着朱十一一条道走到黑。
朱元璋的性格,他很清楚,一直在猜忌着朱十一。
宁可错杀,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想要让朱元璋改变对朱十一的看法,那太难了。
而今这一步开好了头,以后朱十一复出指日可待。
就算朱元璋一直压制着朱十一,以后朱标上位后,朱十一一样可以重掌相权。
“树欲静,而风不止!”
“依我看,即便是太子鼎力相助,也无济于事。”
“还是静下心来,好好种田吧,若不然,只怕……”
刘伯温,则是摇了摇头,悠悠道。
后续的话,他并未多说,相信以贤婿朱十一的智慧,已然猜到他的意思。
指望朱元璋幡然醒悟,那不可能。
洪都城被陈友谅大军围困的时候,老朱悄悄的在屏风后面拿着小本本记账的场面,他记忆犹新,一辈子都不会忘。
玩权术,贤婿朱十一终究差了点,看棋盘就能够看出来。
现在可不是打天下的时候,老朱可以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大明是朱家的天下,但只能有一个朱!但这个朱并不包括朱十一。
老朱改政策,真的是觉得朱十一政策不行吗?
不见得。
那是老朱在潜移默化的消除朱十一的影响力,将大明百姓,百官们,对朱十一的崇拜,降到最低。
等到朱十一再掌相权,只怕那个时候,就成了百官天天和朱十一对峙奉天殿,言明老朱的政策才是利国利民的。
朱元璋真的是杀不了朱十一吗?碍于百官劝谏?碍于百姓上万言书?不见得。
在刘伯温看来,这就是朱元璋在下一盘大棋,故意让朱标来帮助朱十一,等到时机成熟,再任用朱十一。
那个时候朱十一不就是会对朱标感恩戴德,对朱标死心塌地,殚精竭虑的辅佐朱标。
即便朱元璋百年后,朱标依旧可以控制的了朱十一,朱十一的雄才大略,是老朱留给朱标的。
有朱元璋在,大明任何人都反不起来,若是朱标能够降服朱十一,待到朱元璋死后,大明一样无人敢反!
至于大明政策如何?百姓过得如何?有大明是朱元璋后人(朱标一脉),还是朱十一后人重用吗?
“陛下……”
杨宪此刻已然是浑身颤抖,匍匐在地,纵然有心诡辩,可人证物证俱在,容不得他抵赖。
看着杨宪这幅样子,胡惟庸面无表情,心中却是笑开了话。
之前朝廷有朱十一,李善长等人,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好不容易搞垮了朱十一等人,杨宪又跳了出来。
两人本来就不合,只不过在搞朱十一两人臭气相投联合在了一起罢了。
而现在,杨宪一死,那今后的中书省,可就只有他胡惟庸一人说了算了。
“来人,将杨宪押下去,于午门外斩首示众。”
“二虎严查扬州之事,凡是涉及扬州案件之事,与杨宪苟合之人,全部抄家问斩,绝不姑息。”
朱元璋,断声喝道。
“是!”
二虎当即领命道。
侍卫们则是将杨宪押了下去。
“陛下圣明!”
群臣纷纷恭贺道。
心中也是长出了半口恶气!
“你也下去吧!”
朱元璋旋即看向扬州秀才。
“是陛下!”
扬州秀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躬身退下。
“诸位爱卿,扬州之事,不忍直视。”
“今后,若有人还敢为非作歹,咱绝不姑息!”
“元朝因何覆灭,诸位时刻谨记!”
“……”
“今后,百姓来京上报,若有胆敢阻拦者,杀无赦!”
朱元璋,接着扬州之事,开始训斥百官。
“是陛下!”
群臣纷纷应道。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杨宪能够控制扬州百姓,不让扬州百姓离开扬州,上京上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籍制度。”
“正是我朝将百姓户籍定死,匠户,农户,军户,完全固定在家乡,不允许其随意走动,才是助长了杨宪禁足百姓的嚣张气焰。”
“儿臣恳请父皇,重启朱十一的国策,不以户籍规定百姓的生计,允许百姓四处走动。”
“如此一来,即便再有官员想要欺上瞒下,也无法将百姓完全禁足!”
朱标,紧接着出列道。
杨宪之所以能够牢牢把控扬州百姓,将扬州的事情捂的严严实实。
一方面是因为杨宪深的陛下信任。
另一方面,是扬州百姓基本上都被固定在原籍,一个都跑不出来。
但凡能跑出来几个,扬州之事,绝对不可能捂到现在,才会爆雷。
反观朱十一被罢免后,原本人口可以随意流动的政策,被朱元璋更改,以致于扬州百姓成为了瓮中之鳖,只能进不能出。
“胡闹!”
“咱立户籍制度的时候,就与你说过。”
“户籍乃是咱大明的国本,唯有户籍稳定,方可掌握人口数量变化!”
“为了使朝廷能够准确掌握地方的财产、税赋等,咱规定各级户籍的收入、支出等,并按照户籍所属地纳税。这样,朝廷可以更加了解各地财政状况。”
“亦可帮助朝廷监督管辖各地的人口,确保治安稳定。”
“唯有控制人口流动,方能保证咱大明安定。”
“岂能如同朱十一之策,百姓想去哪就去哪,那岂不是咱大明的百姓都如同流民般,如何管理?”
“如何收缴税收?”
朱元璋,呵斥道。
罢免朱十一之后,他就着手更改国策,将他认为朱十一不对的治理政策,全部改了一遍。
那个时候朱标就极力劝阻,他还耐心的给朱标解释。
本以为已经将朱标说通了,让他理解了,不曾想还是一个榆木疙瘩。
还是抱着他那个叔父的政策,奉为珍宝!
“父皇,叔父当初立国之际,就说过户籍的世袭制等于是为百姓加上了一层枷锁。还将他们牢牢束缚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有甚者,有些百姓早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乞户”,却因户口是“民户”而世代缴纳高额税赋和承担沉重的徭役,最后他们迫不得已踏上了冒险的逃亡之路。”
“甚至是被逼无奈,图谋造反啊。”
“请父皇三思啊!”
朱标,继续说道。
“标儿啊,咱大明初立,没多少年,各地普遍存在农民赋税和徭役过重,大量土地荒芜,人口流失严重的问题。”
“当下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开辟田野,增加户口,方可保证大明税收无忧,保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那么多荒地,不强行规定百姓户籍,谁苦哈哈的愿意耕种,谁愿意参军卖命。
人口若是流动太大,各地官府还怎么管理?
犯了罪的人,到处流窜,怎么找?
要多少人手,才能处理好?
“叔父为百姓设立身份铭牌,凡是过关卡,均需验证身份铭牌,开设的交易司,亦可将百姓的个人信息呈报给各地官府!”
“将税收摊入交易的货物中,除非这个人不吃不喝,但凡他要吃喝,那就无形之中缴了税!”
“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税收,使我大明国库充盈,亦可用这些税收,来招兵买马。”
“叔父曾说过,百姓不愿服劳役,兵役,那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报酬。”
“只要月钱给到位,大把的百姓上杆子来服劳役,兵役等等!”
朱标,说道。
他很清楚,朱十一之前制定的国策,是一整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父皇的国策,亦是一套。
要改那就是整套体系都要改。
单单改其中一条,那就会造成两套体系错乱,弄得乱七八糟的。
他已经多次劝谏朱元璋了,心中很清楚想要说服,很难。
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细节,来劝说。
“谬论,谬论!”
“朱十一税收,已然达到十取一,这简直就是吸老百姓的血汗。”
“岂能继续执行。”
“百姓生活本就贫苦,朝廷岂能再加重税收!”
“以朱十一的税收政策,咱大明要供养多少官员,供养多少吸食百姓的蛀虫。”
“这成河体统!”
朱元璋怒道。
他为百姓定的税是三十取一。
他自己吃过苦,他爹他娘他妹妹他姐还有他哥都是被饿死的,知道苛捐杂税对于百姓是有多么的恐怖。
他很清楚元朝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元朝是异族,而是因为元朝越来越腐败的朝廷和元朝各级官吏的贪婪和堕落。
朱十一之前任用的各种人员,多如牛毛,他数都不不过来。
都快赶上宋朝冗杂的官僚体系了。(当然这是老朱自己认为的!)
想想就可怕,这些人可都是和朝廷要俸禄的。
俸禄哪里来,不都是民脂民膏吗?
而现在,他设立的户籍制度,近6000万明朝百姓,文官仅有不到8000人,7500个农民才养一个官员!
他尽可能减少朝廷官员,为的就是少发俸禄,少拿百姓的税收。
定国公府!
杨宪带着一队侍卫前来。
“陛下有旨,任何人不得探望贤相。”
护卫队长,高声喝道。
“陛下有旨,命本官前来收取丹书铁卷,速速让开!”
杨宪沉声道。
此番前来,丹书铁卷他势在必得,他很清楚朱元璋猜忌朱十一,李善长,刘伯温。
想要坐上左相的位置,必须要讨朱元璋欢心,不留余力的为朱元璋办事。
闻言,护卫队长让开了道路。
杨宪带着侍卫大摇大摆的进入府中。
……
“快去给贤相打电话!”
护卫队长,急忙催促一旁的护卫。
朱十一居家闲着无聊,做了一款简易电话,用来通信。
护卫们倒也不陌生。
平常的时候,护卫们倒也不敢乱用,生怕用坏了。
遇到急事之际,才会使用。
眼看着杨宪来者不善,急忙通报朱十一,也好有了准备。
“是!”
护卫,等到杨宪一行人进了府,旋即跑入门房,拎起一个很不起眼的纸筒,纸筒末端还挂着根线!
护卫小心翼翼的将纸筒放在了嘴边,双手抱住纸筒……
……
不多时的功夫,杨宪带领着侍卫们来到田园边边。
田园里,朱十一带着刘伯温和李善长有模有样的种地。
李筱筱,刘青儿一如既往的在浇灌!
“呵!”
杨宪打量了定国公府一眼,瞬间就被府内的奢华惊艳到了!
‘谕制!’
‘这是谕制!’
‘竟然是无色琉璃,这可是连皇宫都没有的东西!’
‘哈哈,总算找到了朱十一的把柄!’
杨宪,心中先是惊诧旋即狂喜,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现在挡在他前面的只有胡惟庸,干掉了胡惟庸,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担任左相。
由于朱十一备受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推崇,尊重,杨宪担心朱十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重回相位了。
以朱十一对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朱十一回到相位,第一个遭殃的就是他。
再者,朱十一正当壮年,再度上任左相,只怕他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担任左相之职了!
当初,朱元璋想要罢黜朱十一的时候,就是找胡惟庸和他二人商议的,还是杨宪和胡惟庸一起弹劾的朱十一。
如今,杨宪自然不会给朱十一复出的机会!
“杨宪,见过定国公,见过恩师,见过韩国公!”
“见过两位夫人!”
杨宪躬身行礼道。
“免了!”
朱十一,头也不回的说道。
通过简易电话,他已经知道杨宪的来意。
不过这个时候自己才刚刚开始种田签到任务,自然没空理会杨宪。
“定国公,陛下因马三刀之事,雷霆震怒,特下口谕,命我来取丹书铁卷。”
“还请三位上缴,我也是被逼无奈,还请三位行个方便!”
杨宪,开口道。
“知道了,等着!”
朱十一依旧是头也不回的说道。
系统发布的任务,要求种田签到一个小时。
之前他试过,若是签到中途被打断,就要重新签到。
眼下自己已经劳作了有一会儿了,自然不能放弃签到。
“唰!”
杨宪,脸色当场就黑了下来。
“贤相!”
“贤婿!”
刘伯温,李善长则是忍不住喊道。
这陛下下令,就这么晾着,是不是不太好。
而且来人还是杨宪,这可是之前受到陛下示意,弹劾朱十一的人。
若是回去和朱元璋,一咧咧,这清闲日子只怕也不保了!
“两位岳丈,加把劲儿!”
朱十一叮嘱道!
“是!”
眼看着朱十一一门心思的耕种,两人对视一眼,只能应道。
“定国公,陛下还等着本官回去复命,还请定国公行个方便!”
杨宪,断声喝道。
然而,朱十一懒得理会,其他人亦是不做声,跟在朱十一的屁股后面,劳作。
“定国公,难道不愿交出丹书铁卷吗?是想要违背陛下旨意吗?”
杨宪,脸色铁青,冷喝道。
“既然国公不愿上缴,来人给我搜!”
杨宪,下令道。
然而,跟随杨宪来的侍卫,却是无动于衷。
“你们听不到吗?”
杨宪冷声道。
“大人,贤相说让等等,也没说不上缴啊!”
“再说了,我等也没有陛下旨意入府搜查啊!”
侍卫队长,沉声道。
来之前,太子安顿他们了,不得在国公府胡作非为。
让他们来搜朱十一的府邸?
有旨意也就罢了,可毫无旨意,仅仅是杨宪的一句话?
那他们自然不会搜查。
他们身为皇宫侍卫,谁没受过朱十一的恩惠。
交易司未取缔前,他们包括他们的家人,谁没有得到朱十一给的福利?
他们可不是忘本之人。
“还请大人耐心等待!”
杨宪带来的侍卫们,齐声说道。
本来杨宪和胡惟庸弹劾朱十一,导致朱十一被罢黜,这笔账,大家可都记着呢。
此举等于是将满朝文武,包括侍卫们的饭碗都给打翻了。
大家自然不会给杨宪好脸色。
让他们跟着朱十一造反,他们或许不敢,陛下的威严,他们不敢犯。
可仅仅是杨宪的命令,大家可不愿执行。
再说了听杨宪命令,杨宪给福利,给奖励吗?
既然不给,凭什么听他的。
……
杨宪,牙关紧咬,一言不发!
这一刻,他深深的体会到了朱十一的恐怖控制手段。
就连皇宫侍卫,都不愿意冒犯朱十一。
这还了得?
见到侍卫如此,杨宪一下子没了脾气,难不成他亲自动手搜查?
国公府的下人们,可不是吃素的,随便给他来一下子,他就吃不消了。
只能耐着性子等待着。
心中盘算着,将国公府的一切,都告诉朱元璋。
就在杨宪等的不耐烦,在田园边边来来回回的踱着步子。
……
叮!
恭喜宿主种田签到一小时成功!
武力值加一!
系统机械的声音响起。
……
朱十一当即丢下锄头!
“走了,休息了!”
朱十一开口道。
刘伯温,李善长二话不说,返回屋中前去取丹书铁卷,他们可没有朱十一的胆子,再晾着杨宪,指不定出什么事情呢。
很快,两人将珍藏的丹书铁卷交给了杨宪。
“定国公?”
杨宪,望向朱十一。
再说了,他即便下去,驿站也会尽全力为他准备好一切,他也看不到这些隐晦的东西。
这些都是之前朱十一教他的,告诉他,如何要将驿站发挥最大的用处!
朱十一被罢黜的时候,朱元璋下令驿站自负盈亏,他倒是未曾和朱元璋理论。
不是不想理论,是老朱修改的太多,一整套体系都改了,各种问题,各种都需要争锋相对的讨论,朱标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说完。
现在出了空印文书,他才想起来这一茬。
这也不能怪他,事情太多,太杂,问题太多,要纠结的地方有很多,哪里想得到这里。
“哼!”
“那就是说,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朱元璋越听,脸色越黑。
虽然他听明白了,知道朱十一这一套体系下,地方官员的确舒服。
他也知道单单这条国策上,他的确是错了。
可放宽百姓游历,藩王游历,其中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百姓游历人数太多,将会导致大量田地浪费,而且容易聚众造反。
藩王及藩王子嗣,官员子嗣,富商子嗣游历,容易让他们珠联璧合,相互勾结。
当初他罢黜朱十一,就是因为看不惯朱十一这个做法,在他看来,这游历的做法简直就是给造反造成了极大的便利。
接着老朱下令严禁藩王出封地,严禁百姓乱跑,一来是为了大明基业稳定,二来也是限制了各种权贵相互勾结。
毕竟,一个封疆大吏若是和朝中要员联合起来,要消息有消息,要兵有兵,随时可以造反。
即便朱元璋现在知道朱十一之前驿站的国策是对的,有效的,确实是对大明有好处。
但他身为帝王,考虑的并不是这些,他制定的每一条国策,首要的目的,是保持天下稳定,保持皇位永固。
而不是像朱十一那种单纯的照着国富民强的路去走。
若大明国富民强,可大明皇位换人了,这一点对于老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难道不知道很多政策朱十一制定的好吗?确实对大明好吗?
他心中很清楚,朱标以及百官说话又不是放屁,他听得到。
但他要的是大明朱家皇位永固,大明江山传承千秋万代。
朱十一很多政策,说白了,在老朱看来,这就是朱家人对天下人让权,让利,大明都快成了天下人的大明了,不是他老朱家的天下!
这也是他和朱十一永远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家天下和天下人的天下的区别。
刚立国的时候,不动朱十一,那是大明的确穷,国库的确没钱,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需要朱十一来快速盘活经济,快速稳定大明根基、
而两年前罢黜朱十一,那是朱元璋觉得大明稳定了,是时候该让朱家皇权稳定了。
再按照朱十一国策执行下去,只怕大明不姓朱了。
老朱可不愿为他人做嫁衣。
“啊?”
“父皇明鉴啊,儿臣句句食言,父皇可派人下去查看!”
朱标当即蒙圈了。
都说的这么明白了,父皇怎么还不明白。
还是这么得死鸭子嘴硬。
非要弄到大明破败不堪那一步父皇才能醒悟吗?
“诸位爱卿可针对空印文书,有何解决的办法?”
朱元璋,不愿在和朱标说朱十一。
曾经他和朱十一聊天下,聊历史的时候。
朱十一曾说过,秦朝隋朝,这两朝将中央集权做到了极致。
“参见太子!”
李善长,刘伯温,李筱筱,刘青儿纷纷起身行礼。
“标儿来了,来来一起下棋!”
朱十一热情的招呼道。
虽然下不过老谋深算的刘伯温,李善长,他还是能够和朱标对垒的。
自从被软禁以来,定国府已经有好久没有熟人来了。
“是叔父。”
朱标应道。
刘伯温当即让开,朱标落座。
“叔父,侄儿前来,是……”
朱标刚要开口。
“标儿许久未来看叔父,叔父我有些想念,今日必须大战三十盘!”
朱十一,直接打断了朱标的话语。
毫无疑问,用脚丫子,也能够想到朱标这次来,定然是有国事。
国事关他屁事,他一个闲赋在家,遭软禁的人。
李善长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这可不好啊,贤相风华正茂,三十而立之年,正是干大事之人,这真就窝在这一亩三分地种田下棋不成。
他不想看着朱十一就这么窝着,必须要找机会出山方可。
反观刘伯温,倒是专心观棋,他比较满意贤婿的做法,伴君如伴虎啊,更何况是朱元璋,猜疑心太重,让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当初洪都大战之际,朱元璋蹲在后堂,拿着小本本记录各将领在前庭的话语。
朱十一战功赫赫,功高震主了。
他觉得朱十一如此最好不过了,也算是做到了急流勇退,虽有些无聊,倒也不失雅趣,难道真的要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吗?
“你母后身体如何?”
朱十一一边下棋,一边问道。
算算日子,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没几年好活了。
“有劳叔父挂念,母后一切安好。”
“之前叔父安排的几个药材商,一直都有在上贡!”
“雄英最近如何?”
“一切如常,就是有些想念叔父,时常闹着看看叔父。”
“那就让他过来,住几天吧。”
“是叔父!”
“……”
很快,三盘棋已过,朱标由于心中有事,心神宁,连输三盘。
“叔父……今……”
朱标眼看叔父一直岔话题,有些绷不住了!
“标儿,你最近棋艺有些落后啊。”
朱十一继续打断朱标的话语。
“叔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侄儿自然不如叔父。”
朱标无奈笑道。
“快晌午了,留下来吃饭吧,好不容易来一趟!”
李筱筱,见状故意起了话头。
毕竟朱标来定国公府,可是顶着违背圣旨的罪名的。
同样,她和老父亲李善长一样,也希望夫君能够复出。
“多谢叔母,只是朝中有事,清闲不得。”
“今有凤阳刁民造反,马三刀身为监工,却滥用职权,贪污粮饷,盗卖修建材料,鞭挞民夫,致使民夫起义。”
“父皇雷霆震怒,欲斩马三刀。”
“之前马三刀在叔父治下的时候,刚正不阿,更无半点贪污行迹可言,如今他却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定然有因!”
“还请叔父助侄儿一臂之力,念在马三刀忠义以及昔日功劳,救马三刀一命。”
“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标当即行礼道。
别人不知道,马三刀,他还是知道的。
之前朱十一在位的时候,马三刀可是老实人一样,有人给他送礼,他直接选择上报,除了朝廷的俸禄,福利,他从不贪污。
而如今,如此巨大的反差,只能说根源上出了问题,若是斩了马三刀,那不就等于证明朱元璋的国策确实不如朱十一的国策吗?
这话好说,不好听啊。
“贤相,马三刀虽有罪,但罪不致死,若是此先例一开,只怕官员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何况,马三刀还是陛下当众认得义父,君无戏言,岂斩马三刀,还请贤相施以援手。”
李善长旋即行礼道。
贤相想要再度出仕的话,太子这条路必须要走。
太子都来了,必须要给太子个面子。
“这如何救?他已犯下如此大罪,陛下眼里不揉沙子,何况贤婿已被罢黜,再参与朝政,只怕会让陛下更加猜忌。”
刘伯温,开口道。
救什么救,拿什么救,到头来,即便救了又如何?惹一身骚,有什么意义。
“叔父,您之前说国策一改不出三年,定然导致官员腐败成风,各地造反之事层出不穷。”
“马三刀之事,恐怕不是个例,日后定然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叔父趁着马三刀之事,若是能够让父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但可以东山再起,还能够继续造福我大明百姓。”
朱标没有理会刘伯温,认真的说道。
打小,他就跟在朱十一的身后,两人差了十岁,虽是叔侄可和兄弟差不多。
当初朱十一每立一条国策,都和他解释过为何要这么做,看似宽容的政策,实则极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官员贪污。
今日他前来,不单单是因为想要救下马三刀,更是想要让叔父复出!
“重八几十年都改不了的观念,现在就能改了?”
“只不过是刚开始罢了,后面会越来越多的!”
“救得了一人,还能救得了所有人吗?”
朱十一,反问道。
他穿越来,包括自己担任左相的那些年,一直就给朱元璋解释如何防止官员大规模贪污。
可惜,老朱见识的问题,没有见到高福利,高养老政策对于官员贪污的羁绊性问题。
高福利虽然无法杜绝官员贪污,但最起码,比低俸禄国策下的贪污要少一些。
纵观历史,明朝是贪污官员人数最多的一朝,贪污无法彻底根除,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可明朝的俸禄体系,却是影响深远。
低的可怕!官员真的穷!
不是他不愿意救马三刀,穿越这么多年了,他和大明开国功臣,已然处成了兄弟。
只是,老朱低俸禄的国策放在那里,屠刀已起,又怎会轻易落下。
国策不改,屠刀永远落不下。
何况,他懒得理会,兢兢业业十几年,最后一场空,还不如在这里过逍遥日子呢。
“还望叔父念在马三刀之前在叔父帐下鞍前马后多年,救他一命。”
朱标再次行礼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