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海重重的点了点头:“您放心,我会的!”
“那就好。”王文石说完,潇洒的站起了身,伸出手和陈二海握了握:“今天聊的很愉快,小陈同志下次再见!”
送走王文石,陈二海在房间里枯坐了很久。
但心中留下的那些感悟,可能会陪伴他此后余生。
——————————
昌平军工厂。
昌平位于京都西北。
在如今还不是北京的一个区,而是一个城外的郊县。
这里从西汉设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
解放前归属于河北管辖。
在解放后划归给了京都。
昌平军工厂建设于60年代。
同样作为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它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要求。
整个厂区都藏在昌平郊野的一处山沟中。
厂房是用红砖建成,坐南朝北。
为了方便采光,每隔几米都开设有巨大的空窗。
厂房内,则是众多加工机械。
一台挨一台的趴在地上,就像是一头又一头的钢铁大象。
在前面引路的刘新光,主动给陈二海介绍道:“昌平军工厂,原本是指的这附近几个厂子加一起。”
“只不过那几个后来都改名叫北京轴承厂了。”
“这个厂子因为不和轴承厂配套,单独被叫成了军工厂。”
“轴承厂一共有三个厂区,都在这附近的另一个山沟里。”
陈二海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那轴承厂那边呢?现在也停产了?”
刘新光摇摇头:“没呢,他们搞得不错,现在三个厂区加起来一千多人了。”
陈二海一听,顿时动了心思:“那我们能找他们借点工人么?”
“这边工人现在都没了,他们支援一点,我们先搞起来也行啊。”
为了方便陈二海他们复工。
王文石也想了个法子,反正厂里原本也就几个留守的工人。
王文石干脆把他们全都调去了城里。
现在整个昌平厂就是个空厂。
只要陈二海有人,把设备检修过后,立马就能开始复工。
刘新光听完想了一阵,脸色为难的摇摇头:“怕是不好借。”
“他们那边现在效益好,工人待遇都不错。”
“我们现在这个样子,那个工人会愿意借调过来?”
陈二海一想也是,别人现在搞得红红火火,自己这边一穷二白。
就这么跑过去借调,工人还怕调过来就回不去呢。
“那本地其他地方还能找到工人吗?总不能真从镇南调吧?”
从镇南的先锋厂调人,那也是麻烦一大堆。
当初搞三线建设,先锋厂的工人都是拖家带口过去的。
现在人家都在那边安顿十来年了,又要把别人调这边来,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刘新光对此也很头疼:“附近有几个村子,还有昌平县,工人应该是能招一些,就是熟练工太难找了。”
“这肯定不行!”陈二海一听,直接就反对道:“我们现在急着试制新迫击炮,新工人来了培训都得好几年,不可能等那么久!”
这年头想要培养一个熟练工人,远比后世困难。
特别是车工、钳工这些技术工种。
师傅用心教,徒弟使劲学,可能都得几年才能出师。
陈二海浪费不起那个时间。
刘新光双手一摊,干脆看着陈二海,那意思很明显,不行你来想办法!
陈二海想了半天,还是咬着牙说道:“总得先去轴承厂试试,过去跪着求,也要求几个熟练工过来!”
刘新光无奈,只能答应下来。
三人走出厂房,门口停着一辆车。
这是刘新光从兵器部借出来的,车上还有个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