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在一旁轻声提醒,声音温和而低沉。
然而,苏砚的目光却被东首的空位所吸引。
原本应该摆放着精美越窑盏的蒲团上,此刻放置着一个毫不起眼的粗陶破碗。
碗沿有着明显的豁口,斑驳的茶垢诉说着它多年的使用历史。
正当苏砚陷入沉思之际,法鼓三通,雄浑而庄严的鼓声在法堂中回响。
一位挂单游僧踢踏着破旧的草鞋,缓缓步入法堂。
他面容沧桑却带着一份洒脱,毫不在意地随手抓了一把野茶,随意地丢进那粗陶破碗中,然后舀起山泉,仰头一饮而尽。
众僧见状,不禁哗然。
然而,就在这看似随意的举动之后,奇妙的茶烟竟然缓缓凝聚成了达摩面壁的庄严形象。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一惊。
与此同时,住持手中的佛珠突然崩散,颗颗檀木珠滚落满地。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佛珠竟然神奇地摆出了“吃茶去”三个大字。
“好个赵州茶!”
苏砚不禁拍案而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面前精致的建盏与游僧的粗陶破碗并置在一起。
在温暖的晨光中,两碗茶汤相互交融,奇妙的烟影逐渐化作百丈怀海禅师执帚扫地的场景,同时伴随着一句深刻的偈语:“平常心是道。”
法堂外,柳如烟正耐心地教导着一群村童用松针编织茶筛。
她的发间不再是那华丽的银簪,而是换成了朴素的竹节钗,显得清新自然。
当她抬头的瞬间,恰见苏砚将那七件珍贵的茶器缓缓沉入清澈见底的山涧。
激流中,茶器相互碰撞,竟然神奇地显现出《茶经》的全文。
字句随着水花溅落在布满青苔的石头上,宛如天成的书法作品。
这奇妙的景象引来了一群小沙弥,他们兴奋地争相拓印,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茶道的好奇。
在这宁静的终南山中,茶与禅完美融合,让人们在平凡的瞬间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内心的宁静。
永贞元年的春分,终南山巅被浓厚的云雾层层包裹,翻涌不息,仿佛一片神秘的仙境。
苏砚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将七件茶器依次整齐陈列于青石案上。
那玄铁茶碾的表面,霜痕依旧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越窑盏的盏底,凝着一抹如荔枝般艳丽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