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缩。
这是因为气不足,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体温的维持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而气的温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陈代谢的速度。
3. 防御作用。
气是人体的防御卫士,能够抵御外邪的入侵。
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就像拥有坚固的城墙,外邪难以侵入。
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一些体质较好、正气充足的人不容易被感染。
而那些气虚之人,防御功能较弱,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充分体现了气在人体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4. 固摄作用。
气可以固摄体内的精微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比如,气能固摄血液,使其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如果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就可能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气还能固摄津液,防止其过度排泄。
像一些人因为气虚,可能会出现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的现象,这就是气不能固摄津液的表现。
二、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营养滋润作用。
血是人体的营养源泉,它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滋养着全身。
就像大地需要雨水的滋润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离开了血的滋养,就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例如,眼睛得到血的滋养,才能视物清晰;皮肤得到血的滋润,才会红润有光泽。
如果血液亏虚,身体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眼花等症状,这是因为各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
2.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而血是心所主之物。
当血液充足时,人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饱满。
反之,如果血虚,就可能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烦躁等神志方面的问题。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对大脑的正常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医理论中血对神志活动的影响是相契合的。
3. 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