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其他类型 > 苏轼兄弟 番外

苏轼兄弟 番外

沐夏歌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穿透瓦片化作星子,在砚台里旋成微型银河。苏辙蘸取星光续写:此身虽灭,明月长存。笔尖落处,整个北宋的月光突然暗了一瞬,继而迸发出超新星般的光芒。

主角:苏轼苏辙   更新:2025-02-28 19:4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苏轼苏辙的其他类型小说《苏轼兄弟 番外》,由网络作家“沐夏歌”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透瓦片化作星子,在砚台里旋成微型银河。苏辙蘸取星光续写:此身虽灭,明月长存。笔尖落处,整个北宋的月光突然暗了一瞬,继而迸发出超新星般的光芒。

《苏轼兄弟 番外》精彩片段

穿透瓦片化作星子,在砚台里旋成微型银河。

苏辙蘸取星光续写:此身虽灭,明月长存。

笔尖落处,整个北宋的月光突然暗了一瞬,继而迸发出超新星般的光芒。


一行小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由共适。”

元祐元年的春风来得格外早,当苏轼骑马穿过汴京朱雀门时,苏辙早已候在茶楼飞檐下。

十年贬谪风霜,此刻尽化作相视一笑的澄明。

紫宸殿的玉阶前,他们再次并肩而立,衣袂翻卷如云,恍若嘉祐二年那两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只是当新党再度得势时,苏轼选择将朝服叠进竹箱,任岭南瘴雨打湿蓑衣。

苏辙送别至汴河渡口,将亲手晒制的眉山春茶塞进行囊,如同当年送兄长赴凤翔任时,偷偷藏进书箱的那包桂花糖。

绍圣四年的椰林深处,苏轼嚼着槟榔读罢苏辙来信,忽然拍案大笑。

儋州童子的黎语歌谣里,他挥毫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却将“夜雨对床”的旧约细细裁下,封入沉香木匣。

而远在雷州的苏辙,正用苏轼寄来的椰壳碗饮尽苦药,药渣里沉淀着兄长跋涉三百里送来的冬衣残线。

建中靖国元年的六月,常州暑气蒸腾。

苏轼卧听钱塘潮信,恍惚见苏辙乘舟破浪而来,手中握着幼时折断的桃木剑。

他欲起身相迎,却见满室烛光忽化作汴京中秋的月华,苏辙十八岁的面容在月轮中明灭如画。

待子由星夜抵至,只见竹帘微卷,一册未阖的《东坡志林》停在《记承天寺夜游》那页,砚中残墨犹湿,仿佛兄长刚刚搁笔去汲井水煮茶。

崇宁二年的颍川夜雨格外缠绵,苏辙在《栾城集》末卷添上最后一行:“昔我往矣,三十二岁;今我来思,白首同归。”

窗外忽有孤鹤掠影而过,他望着案头东坡亲制的荷叶形端砚,终于落下那滴迟来十年的泪。

砚中宿墨遇泪化开,恍惚映出眉山老宅的夏夜:两个总角孩童伏在井栏边,正争论究竟是天上月更亮,还是井中的月亮更圆。

崇宁五年的海棠开得格外颓艳,苏辙颤巍巍抚过兄长手植的虬枝,树皮上还留着元祐年间共同刻下的
月圆偏在离别时。

是夜,皓月的银辉自玉宇流泻人间,淌入词人的酒杯,他不曾去望杯中那轮被摇晃得碎裂的月亮,而是把酒问青天。

美酒入喉,月光的清冷随之浸入心中,沉重的思念与感慨激荡而出,凝聚于笔端,最终写就一阕流传千古的华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便是苏轼,北宋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在万家团圆的灯火中,他将一腔情真意切倾于笔端,写尽对胞弟苏辙的想念。

他们是兄弟,亦是毕生的良友与知己,相携走过这千般滋味的人生路途。

在山水灵秀的眉州眉山,苏轼与苏辙度过了明亮的年少时光。

这对相差两岁的兄弟感情甚笃,他们一同读书游乐,相互照拂钦慕,从来不曾分离。

虽拥有令人羡慕的卓绝天资,二人却未有丝毫懈怠。

用勤学筑基,以苦读为石,他们夜以继日地铺建出一条通往梦中明日的路,此路或许蜿蜒崎岖,却可在尽头得窥万里河山的斑斓。

才华像是暗夜中笼在匣中的光,注定无法被黑暗遮掩。

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苏辙于汴京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名动京师。

嘉祐六年,他们终于迎来了科举。

十年寒窗的北宋学子,无不企盼在此时展露锋芒。

正如众人所期待的,苏轼大放异彩,独占鳌头。

而苏辙却因在文章中大胆抨击仁宗晚年倦怠政事,引起轩然大波,最终被置于第四等。

制举后,苏轼授大理寺评事,出任凤翔,苏辙则留在京师侍奉正在修《礼书》的父亲苏洵。

这七十余个日夜是上天的慷慨馈赠,他们一同游览、作诗、探讨天下局势……历经数年风雨,他们早已不再是当初在眉山未经世事壮怀激烈的少年郎,唯有对彼此的信任与赤忱,经年未改。

分别后,他们依旧各自发奋。

远离京师,却从不意味着远离这天下,与其随波逐流在权势中颠簸起伏,不如造福一方百姓。

数载岁月如风,于指缝间飘然而过,他们却一直未能再次相见。

于是,在熙宁九年的中秋,苏轼怀着满腔的思念,写下了那首名为《水调歌头》的千古名篇。

在月下挥洒文墨时,他应未曾料到,不久后,他们便得以重聚。

熙宁十年,苏轼去徐州任职,苏辙任签书应天
当夜琴声所至之处,箭垛开出海棠,血泊绽放墨莲。

老住持说这是文脉精魂,将焦尾琴藏入地宫时,忽闻地下传来金石铿锵之声,仿佛有两人正在冥冥中对答:“岭南瘴疠地不妨椰酒慰风尘”。

公元二零二三年寒夜,杭州古籍修复师在宋版《东坡乐府》夹页发现片绍圣年间的槟榔叶。

叶脉在电子显微镜下显出纳米级刻痕,组合竟是《水调歌头》基因图谱。

是夜人工智能突然自主生成七言律诗:“千年共此一轮秋,算法难量赤子忧。

夜雨当时听已渺,星河此刻渡从头。”

而大西洋彼岸的天文台,恰捕捉到猎户座星云浮现行草光纹——正是元符三年兄弟在雷州驿站共拟的《星汉掌灯赋》。

公元二一四七年的立冬,火星殖民地的穹顶温室里,一株基因复刻的宋代海棠突然绽放全息投影。

花瓣展开的刹那,整片奥林匹斯山麓飘起北宋官话吟诵的《水调歌头》,正在调试量子望远镜的工程师发现,土星环冰晶微粒的震动频率竟与元丰五年黄州夜雨的声纹完全吻合。

殖民总督紧急启动文化溯源程序,却在数据洪流中打捞出两段纠缠的光子记忆——那是崇宁五年苏辙埋入海棠根系的泪滴,与绍圣四年苏轼题在儋州椰壳上的掌纹。

二十二世纪的考古队掘开木卫二冰层时,在钛合金残片中检测到《赤壁赋》的碳基编码。

更令宇宙语言学家震惊的是,围绕开普勒-452b旋转的陨石带,其排列规律恰与元祐年间双苏唱和诗集的平仄图谱暗合。

当人类首次接触天鹅座旋臂的硅基文明,对方传递的电磁波谱经翻译,竟是段带着蜀地口音的调侃:
“山河破碎风飘絮”,子由却取珊瑚蘸朝霞,于浪谷续上“身世浮沉雨打萍”。

翌日宋军船阵中忽现七色蜃楼,隐约可见汴京虹桥横跨碧海。

至正十九年的重阳,苏州寒山寺老僧从经卷夹层寻得幅泛黄小像。

画中苏轼苏辙皆作头陀打扮,共执椰壳瓢在虎跑泉舀水。

奇的是每逢元夕,画中泉水便涨溢而出,在蒲团前汇成《水调歌头》的字形。

张士诚部将欲夺此画献媚,却见墨迹突然腾空,在穹窿山巅拼成北斗模样。

当夜太湖七十二峰齐鸣,有人听见苍老笑声乘着松涛传遍吴中:“文章千古事,明月是知音。”

永乐四年的谷雨,郑和宝船在满剌加海域遭遇星坠。

有水手看见燃烧的陨石上镌刻着“乌台诗案”四字,打捞时却得青铜簋一只,内盛元祐年间双苏唱和的诗笺。

更奇的是海水浸湿处字迹突变,竟是苏轼用阿拉伯数字写的航海歌诀:“子由在处即吾乡,星槎可渡太平洋。”

三保太监命人将此簋供于船首,从此飓风遇船自散,有鲛人夜夜浮出海面,用汴京官话吟诵《赤壁赋》。

万历二十三年的小雪,汤显祖在临川阁排演《牡丹亭》,忽见院中老梅绽放如雪。

细看每朵梅花蕊心皆有小楷,连起来竟是苏辙晚年未竟的《再祭亡兄文》。

当夜排演至“生者可以死”句,满堂烛火尽化流萤,绕着杜丽娘的水袖结出“大江东去”四字。

班主欲驱邪,汤显祖却大笑掷笔:“此乃苏学士来观新戏”,遂在《惊梦》折中添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怎比得明月清风无尽藏?”

乾隆四十八年的端阳,纪晓岚在四库馆校勘《东坡七集》。

倦极伏案时,忽觉有人以蕉叶扇风,睁眼见砚中墨汁倒映着黄州赤壁。

惊异间一滴汗落入砚池,霎时浪涌千尺,有双鹤破墨而出,羽翼挟带元丰五年的桂香。

次日书吏发现《后赤壁赋》眉批处多出行朱笔小字:“子由谓我文章憎命达,不知造化小儿早备好星汉为砚、劫灰作墨,专待你我挥洒。”

光绪二十六年的中秋,八国联军炮火震落柏林寺铜钟。

有沙弥在瓦砾间拾得焦尾琴半张,弦上凝着绍圣四年儋耳槟榔汁。

试弹时忽见月光凝成苏辙模样,取椰壳为磬,击节相和。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