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偏在离别时。
是夜,皓月的银辉自玉宇流泻人间,淌入词人的酒杯,他不曾去望杯中那轮被摇晃得碎裂的月亮,而是把酒问青天。
美酒入喉,月光的清冷随之浸入心中,沉重的思念与感慨激荡而出,凝聚于笔端,最终写就一阕流传千古的华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便是苏轼,北宋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在万家团圆的灯火中,他将一腔情真意切倾于笔端,写尽对胞弟苏辙的想念。
他们是兄弟,亦是毕生的良友与知己,相携走过这千般滋味的人生路途。
在山水灵秀的眉州眉山,苏轼与苏辙度过了明亮的年少时光。
这对相差两岁的兄弟感情甚笃,他们一同读书游乐,相互照拂钦慕,从来不曾分离。
虽拥有令人羡慕的卓绝天资,二人却未有丝毫懈怠。
用勤学筑基,以苦读为石,他们夜以继日地铺建出一条通往梦中明日的路,此路或许蜿蜒崎岖,却可在尽头得窥万里河山的斑斓。
才华像是暗夜中笼在匣中的光,注定无法被黑暗遮掩。
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苏辙于汴京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名动京师。
嘉祐六年,他们终于迎来了科举。
十年寒窗的北宋学子,无不企盼在此时展露锋芒。
正如众人所期待的,苏轼大放异彩,独占鳌头。
而苏辙却因在文章中大胆抨击仁宗晚年倦怠政事,引起轩然大波,最终被置于第四等。
制举后,苏轼授大理寺评事,出任凤翔,苏辙则留在京师侍奉正在修《礼书》的父亲苏洵。
这七十余个日夜是上天的慷慨馈赠,他们一同游览、作诗、探讨天下局势……历经数年风雨,他们早已不再是当初在眉山未经世事壮怀激烈的少年郎,唯有对彼此的信任与赤忱,经年未改。
分别后,他们依旧各自发奋。
远离京师,却从不意味着远离这天下,与其随波逐流在权势中颠簸起伏,不如造福一方百姓。
数载岁月如风,于指缝间飘然而过,他们却一直未能再次相见。
于是,在熙宁九年的中秋,苏轼怀着满腔的思念,写下了那首名为《水调歌头》的千古名篇。
在月下挥洒文墨时,他应未曾料到,不久后,他们便得以重聚。
熙宁十年,苏轼去徐州任职,苏辙任签书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