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也难掩得意,毕竟在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中,自己发挥了关键作用。
宴会结束后,周瑜找到陈浩君,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陈兄弟,你这次可真是一鸣惊人啊!
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陈浩君谦逊地回应:“周都督过奖了,若无都督的指挥和各位将士的拼搏,这胜利也不会来得如此容易。”
然而,随着陈浩君在东吴声望渐高,一些人开始心生嫉妒和不满。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一天,张昭在孙权面前委婉地说道:“主公,陈浩君虽有才华,但毕竟是外来之人,骤然身居高位,恐难服众,还望主公三思。”
孙权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与此同时,军中也有人对陈浩君不服气。
一日,周泰的弟弟周平在军营中拦住陈浩君,满脸不屑地说:“哼,你不过是耍耍嘴皮子,靠些歪点子立了功,有本事和我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比划比划!”
陈浩君看着他,平静地说:“周兄弟,战场上靠的是谋略和团队协作,并非个人武力。
但既然你有此兴致,改日我倒愿意与你切磋一番,让你明白其中道理。”
周平冷哼一声,甩袖而去。
面对这些明枪暗箭,陈浩君并未退缩。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证明自己。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军事知识,深入了解东吴的军政事务,同时也积极与各方势力搞好关系。
不久后,刘备派人前来东吴,商讨联合抗曹的后续事宜。
孙权召集众人商议,陈浩君也参与其中。
刘备的使者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
他与陈浩君目光交汇,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欣赏和警惕。
在谈判过程中,诸葛亮提出了一些合作条件,言辞犀利,暗藏玄机。
陈浩君则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巧妙地维护了东吴的利益。
两人你来我往,言语交锋,令在场众人暗暗惊叹。
孙权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这陈浩君与诸葛亮,皆乃不可多得的人才,日后若能善加利用,东吴必能更加强大。
然而,谈判结束后,诸葛亮私下找到陈浩君,微笑着说:“陈公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但我观公子之才,不应局限于东吴一隅,何不来我刘备阵营,共创大业?”
陈浩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