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厂房荣誉墙的正中央。
月光透过新装的铝合金窗,温柔地洒在镜框上,也照着奖杯旁那杆铜秤——秤盘里沉着永远校准不了的时光,那些岁月的痕迹,成为了她们奋斗历程中最珍贵的宝藏,永远铭刻在家族的记忆深处。
卷三·栉风(1990 - 1995):经纬线上的硝烟1990 年 7 月 14 日清晨,炽热的阳光尚未完全肆虐,镇供电所的电闸刀却已第五次无情落下,将整个仓库置于酷热与黑暗的双重煎熬之中。
仓库内的温度计,仿佛不堪重负,红线死死卡在 42℃的刻度上,好似在绝望地呐喊。
张蕴秀穿着塑料凉鞋,每走一步,鞋底便与滚烫的沥青地面黏合,又被用力撕开,发出如撕扯胶布般令人烦躁的声响。
仓库里,东欧退回的夹克衫堆积如山,摇摇欲坠,宛如即将倾塌的危墙。
捷克语的洗涤标上,还清晰地沾着多瑙河的水渍,仿佛在诉说着这批货物远渡重洋的波折旅程,也见证着此刻的困境。
张蕴秀借着气窗铁栅栏透下的斑驳投影,艰难地核对货单。
光线昏暗而不稳定,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焦虑。
突然,她注意到一群鼠群正肆无忌惮地啃噬着防潮剂,那些灰白色的颗粒在九十年代炽热的阳光里,竟像极了母亲临终时紧紧攥着的去痛片,刺痛着她的心。
“用牛仔裤抵债?”
车间主任老周走进仓库,他的声音带着国营棉纺厂工人特有的浓重烟嗓,满是忧虑与无奈,“莫斯科商店现在都在疯抢李维斯,咱们生产的萝卜裤,怕是连当抹布都嫌硬啊。”
话音未落,二姐跃慧猛地踹开仓库铁门,她骑着的二八大杠前筐里,那份《参考消息》已被汗水浸湿,头版头条的铅字仿佛在高温与汗水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融化,模糊难辨,却仍能勉强看出“两德货币联盟今起实施......”的字样。
她一脸怒容,径直冲向样衣间,抓起电熨斗,蒸汽“嘶嘶”地喷在匈牙利订单的雪纺围巾上,在高温的侵袭下,围巾的经纬线扭曲变形,仿佛映射出东欧局势变动下铁幕的倒影,预示着工厂外贸业务的重重危机。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藏在秋交会那仅有 9 平方米的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