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仲衡的认可。
魏仲衡眉头微挑,心中却有些震惊:“此子,不仅仅是诗人,或许将来能在治国理政上大有作为。”
苍岳理院向来注重实战,讲究兵法谋略。
郭云烈院长认为,苏尘既然以诗才闻名,若无法在战场上展现出足够的勇气与谋略,便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苏尘,你若能在这次比试中,凭借诗文论述战阵布局,或许能打破我对你的看法。”
郭云烈冷冷说道。
苏尘并未怯步,他迅速答道:“战阵布局,实则也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每一阵,每一策,都需有文脉相承。”
他以一首古诗《破阵图》为基,详细论述了战场上兵力的调配、阵型的变化、士气的培养等方面,巧妙地将文与武结合,展现了他不仅是文人,更具备了出色的思维和谋略。
郭云烈沉默片刻,终于点头:“若你能将此法应用于战场,必定能大获全胜。”
鸿文辞院则是通过言辞的力量来试探苏尘。
在这次比试中,他们要求苏尘不仅要作诗,还需阐述诗中的政治隐喻,并与时政、社会问题相结合。
赵言之,鸿文辞院的首席学子,巧言令色,擅长在语言中捕捉对方的弱点。
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苏尘,诗文是否过于空洞?
若仅仅是文辞之美,能否真正触及社会的痛点?”
这道问题让许多人愣住,似乎在挑战苏尘的诗歌能否真正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然而,苏尘并未慌乱,他冷静地回应:“诗歌并非空洞,它应当直面社会,反映百姓疾苦。
我将以诗文为镜,照出这个世界的真相。”
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写下一首《民生诗》,直指百姓疾苦,抨击当今官僚腐化和贫富差距。
这首诗简洁有力,字字珠玑,甚至让在场的所有学子为之动容。
赵言之听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震动,但他并未表露出来,只是冷冷地说:“你这首诗,倒也有几分锋芒。”
四大敌对学院虽然各出奇招,试图刁难苏尘,但他以非凡的才华与深思熟虑的答题,接连突破了他们的重重难关。
天衡史院的院长唐博仁,见识了苏尘的才华后,决定亲自前往儒林学院,邀请苏尘加入他的学院。
唐博仁年约五十,面色沉稳,眉宇间有几分儒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