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陆卫国桂芬的其他类型小说《从胡志明小道到电商大道——上陆卫国桂芬最新章节列表》,由网络作家“晚魈真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护膝用的。杂物堆最底下压着个铁皮箱,1974年红漆刷的
《从胡志明小道到电商大道——上陆卫国桂芬最新章节列表》精彩片段
护膝用的。
杂物堆最底下压着个铁皮箱,1974年红漆刷的
年瑶山剿匪时被土铳铁砂擦伤的。
**南宁糖厂仓库**二十年陈的白砂糖在麻袋里板结成块,踩上去咯吱作响。
保管员老覃举着马灯照过来时,陆卫国正用通条戳开个糖包,指尖沾了点糖粒放进嘴里。
“七五年冬储糖,湿度超标了。”
他吐掉糖渣,军用胶鞋碾着地面积灰,“当年调去昆明的车皮,是不是在这丢了三吨?”
老覃手里的马灯晃了晃。
二十年过去了,这个供销社主任还记得他偷换货单的把戏。
潮湿的空气里,1975年的秘密和1989年的阳光在糖尘中纠缠。
“棉布在丙区。”
老覃的钥匙串叮当作响,“但现钱结账的话...”话没说完就噎住了——陆卫国正用通条在灰地上写算式:200吨三级白糖置换300匹棉布。
建军刚要开口,就见父亲掏出蓝皮本:“七九年你欠柳州供销社的蔗渣款,用这个抵。”
老覃的喉结上下滚动,像吞了颗卡壳的子弹。
三十米外,生锈的龙门吊正把发霉的糖包吊往粉碎车间。
**暴雨夜**运布料的解放牌卡车困在六景坳时,驾驶室里的国庆正盯着仪表盘发呆。
雨刮器划出的扇形里,山体滑坡的泥浆像极了七十年代武斗时糊在教室墙上的大字报。
“给爸打电话吧。”
副驾上的建军去抓车载电台,却被国庆按住手:“当年援越运输队遇上轰炸,你爸扛着四十斤弹药箱蹚了五里水路。”
闪电劈开夜幕的刹那,建军突然看清仪表盘夹着的照片——父亲在河内火车站前擦枪,背后是堆成山的绿色木箱。
他抓起雨衣跳下车,军用胶鞋陷进泥浆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哨音。
三十七个下岗工人正扛着布卷翻越山坳,每个人腰间都系着帆布条。
陆卫国走在队尾,手电筒光柱劈开雨幕,恰似1965年穿越胡志明小道时的夜行军。
当年他背上的伤员成了现在的棉布,一样要拿命护着。
**黎明时分**糖厂仓库的探照灯扫过最后一匹棉布时,红英突然尖叫起来。
雨水正顺着石棉瓦缝隙浇在缝纫机上,建国抱着接水的搪瓷盆,恍惚回到1976年防震棚里的日子。
“找油毡!”
小女儿晓芸冲向杂物堆。
她卫校的白大褂下露出截军用绑腿——今早翻仓库时当
铁路那边...用白糖抵运费?”
他食指的老茧摩挲着纸面,“像八九年换棉布那样?”
陆卫国没答话,把1973年的物资调拨本拍在桌上。
**石家庄前线**平安夜的霓虹灯映红雪地时,建军正在解放大厦前支摊。
军用帐篷里挂着泛黄的剿匪地图,每卖出一件棉服就贴颗红星。
醉醺醺的顾客问是不是抽奖,他灌了口衡水老白干:“这是老子的行军图!”
凌晨两点,最后一趟公交碾过冰碴。
建军蜷在帐篷里数钱,忽然发现纸币间夹着张字条:“赵在辛集。”
字迹用红墨水写的,和父亲三等功证书上的师长批注如出一辙。
**春运特快**绿皮车厢的煤烟呛得人流泪,建国却盯着托运单傻笑。
三十吨白糖换来的六个车皮,正载着加厚棉服北上。
餐车飘来红烧带鱼的味道,让他想起1988年那个改变命运的除夕夜。
列车驶过黄河大桥时,他摸出父亲塞的牛皮信封。
里面是1951年的剿匪日记复印件,某页用红笔圈着:“腊月廿九奇袭成功,因备足姜糖御寒。”
**决战时刻**大寒前一天,石家庄街头突然冒出二十个迷彩帐篷。
红色条幅上“木棉花温暖工程”的毛笔字,是陆卫国用通条蘸墨写的,撇捺间还带着拼刺刀的力道。
建军裹着军大衣吆喝,唾沫星子瞬间结冰。
他学着父亲当年在供销社摆摊的模样,把棉服叠成弹药箱形状。
有个老干部模样的顾客突然立正敬礼:“同志,这立领设计像我们老钢盔!”
**庆功宴**除夕夜的梧州港烟花满天,糖厂仓库的投影仪却播着黑白纪录片。
荧幕上的年轻陆卫国正带兵冲进土匪寨门,画外音铿锵:“大瑶山剿匪胜利,保障了土改工作...”红英忽然指着画面惊叫:“爸的绑腿!”
众人望去,只见战士脚踝处的绑法,与他们缝在棉服内衬的防风带一模一样。
建军醉眼朦胧地摸向怀中——那个卷款逃跑的赵老板,此刻正在辛集县公安局的审讯室里,冻僵的手指还粘着白糖颗粒。
陆卫国独自走到仓库天井,江风掀起将校呢大衣的下摆。
对岸新开的百货商城霓虹闪烁,映得江面如同当年燃烧的红河。
他摸出铁皮烟盒,取出片木棉花瓣放进嘴里
戴过红领章的新兵们。
那些年轻的脸庞,此刻都映在顾客们好奇的眼睛里。
第五章:南北战役(1995年)石家庄解放广场的积雪泛着蓝光时,建军正把最后一件棉服摔在柜台上。
玻璃柜台下的营业执照还是温的,钢印上的“1995”像道新鲜伤疤。
“姓赵的卷走二十八万!”
建军对着大哥大咆哮,哈气在诺基亚屏幕上凝成冰花,“他娘的连铺盖卷都没留!”
听筒里传来电流杂音,恍惚间又听见那年北江桥头越军电台的干扰波。
**梧州糖厂会议室**暖气片滋滋漏着水,建国把河北传真的对账单按在桌上。
水渍沿着“赵志刚”的签名蔓延,把“刚”字泡成了“岗”——和1951年瑶山剿匪牺牲的三班长同名。
“要我说就撤回来。”
国庆转着车钥匙圈,钥匙齿磨得发亮,“东北佬都这个德行...”话没说完就被红英的圆珠笔戳中手背,卫校解剖课的力道让他疼得直咧嘴。
陆卫国突然起身,将校呢大衣扫落了墙上的中国地图。
泛黄的图纸飘落展开,露出背面密密麻麻的等高线——1965年河内战役的布防图。
“六五年三月十七日。”
老人手指戳在红河三角洲的标记上,“越南同志说补给线被切断。”
他摸出铁皮烟盒,1972年的越南邮票粘着片枯木棉,“我们找了条牛车小道。”
建军在电话那头突然噤声。
他记得这张地图,去年在仓库顶棚夹层见过。
此刻父亲沙哑的嗓音和电流杂音交织,竟与三十年前步话机里的战报重叠。
**军事部署**腊月二十三的北风撞着糖厂铁门,陆卫国用通条在布防图上画圈:“建军驻石家庄,红英改棉服,建国调白糖换车皮。”
通条尖划过图纸的吱呀声,像极了当年在弹药箱上刻转移路线。
“爸,这是做生意!”
国庆扯开羽绒服拉链,露出里面的梦特娇T恤,“北边现在流行貂绒...”话音未落,通条突然戳在他锁骨下方——正是当年军训时练突刺的位置。
陆卫国转向红英:“战地医院怎么处理冻伤?”
女儿愣了下,脱口而出:“加厚包扎,外层防风。”
老人点头,匕首划开样衣内胆:“塞羽绒,要军大衣立领。”
建国突然抓起对账单:“
第一章:下岗潮中的抉择(1988年)梧州·供销社家属院腊月二十八的鞭炮声在骑楼巷子里炸响,陆卫国提着网兜往家走。
网兜里的带鱼冻得梆硬,鳞片在夕阳下泛着青灰色的光。
老棉鞋踩过供销社门市部的台阶时,他特意看了眼玻璃橱窗——红绸布托着的英雄牌钢笔还摆在原处,和二十年前他转业报到时一模一样。
楼道里飘着腊肉香,陆卫国却在三楼拐角停住了。
防盗门里漏出的争吵声像把锥子,直往他太阳穴里钻。
“当初就该让我去当兵!”
二儿子建军的声音震得铁门嗡嗡响,“现在倒好,棉纺厂、糖厂、五金公司全在裁人,您倒是说说,咱们三个大老爷们往后怎么活?”
陆卫国摸出钥匙的手顿了顿。
铝制钥匙扣上“援越抗美纪念”的字样硌着掌心,恍惚又听见1967年北江桥头的炮火声。
那时炮弹掀起的红土浇了满头满脸,可比眼下这些糟心事痛快多了。
推开门,饭桌上的腌笃鲜正冒着热气。
大儿媳桂芬怀里的奶娃娃突然啼哭起来,建军媳妇忙把调羹往搪瓷碗里一搁,胸前的蝴蝶牌缝纫机钥匙跟着叮当乱响。
“爸,您看这事...”大儿子建国搓着手站起来,的确良衬衫袖口磨得起毛。
他身后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里穿65式军装的陆卫国还梳着板寸。
陆卫国把带鱼递给红英。
女儿接鱼时手指发颤,当年在卫校给伤员换药都没抖过的手,这会倒让鱼尾巴扫红了眼眶。
他忽然想起三十五年前那个雨夜,自己抱着烈士遗孤在瑶寨里找羊奶时,怀里的娃娃也是这么哭闹。
“百货公司要搞承包制,我们采购科...裁了七个。”
女婿国庆闷头扒拉着饭粒,上海牌手表的钢带在腕子上直打滑。
他脚边的痰盂泛着黄,里头漂着半截大前门烟头。
建军突然把酒杯往桌上一蹾。
五粮液的香气混着樟木箱的潮气在屋里漫开,“要我说就该去广州!
阿强他们搞批发生意,一个月能挣...”话没说完就被红英拽住了袖管。
“挣什么?
挣投机倒把的钱?”
陆卫国嗓门不高,但饭桌下的膝盖已经顶开了椅子横档。
他看见建军脖子上的筋鼓起来,和当年那个非要跟着武斗队走的混小子一模一样。
桂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