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是我写的,却又不是我的风格。
“林小雨,1935年3月15日,阴雨。
今日校对工作繁重,总编对版面安排又有新要求…”我猛然意识到,这些记忆正在我脑海中苏醒。
林小雨,二十四岁,《新声日报》校对员,无父无母,独自在这繁华又动荡的上海求生。
而我,林沐雨,二十七岁,来自2025年的产品经理,现在似乎占据了她的身体,拥有了她的记忆。
“这不是做梦…”我喃喃自语,指尖轻抚过日记本泛黄的纸页。
现代的知识与民国的记忆在我脑中交织,如两条平行河流突然汇合,既混乱又奇妙。
我继续翻阅日记,了解着“自己”的生活。
林小雨是个勤劳坚强的女子,在这个男权社会靠自己的能力在报社站稳脚跟。
我对她生出一种莫名的敬意和亲近感。
毕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同一个人。
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前往报社。
街道上行人匆匆,有人撑着油纸伞,有人戴着礼帽,还有穿着长衫的文人雅士。
这一切都像是从老电影中走出来的场景,却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
推开报社大门的一刻,我与一个匆忙走出办公室的男子撞个满怀,手中的稿件立刻散落一地。
“对不起!”
我急忙蹲下身去捡拾稿件。
那人也弯下腰来帮忙。
当我抬头与他四目相对时,心头莫名一颤。
他有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眉宇间透着坚毅与聪慧,眼神锐利如鹰。
我立刻从记忆中辨认出他的身份——萧景临,《新声日报》总编辑,才华横溢的报人,坚持报道真相的勇士。
“林小姐今天似乎…有些不同。”
他盯着我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可能…是因为昨晚没睡好。”
我努力保持镇定,接过他递来的稿件。
萧景临微微点头,冷峻地说了句“注意身体”,便转身离去。
然而,在转角处,他忍不住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带着我无法解读的复杂情绪。
进入工作状态后,我发现校对工作对我来说并不困难。
我按照林小雨的习惯整理稿件,却在一叠文稿底下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材料。
那是一份手写草稿,字迹急促而隐晦,内容是关于当地军阀与日本特务勾结的调查报道。
正当我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