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鲁国中都宰,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与智慧,他很快升任司寇。
然而,官场的黑暗与复杂让他深感失望,因与掌权者政见不合,他最终无奈去职。
但孔子并未放弃,54岁的他带着众多弟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们辗转于各国之间,四处宣讲自己的政治见解,试图说服各国国君推行他的学说,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给他们泼来冷水,孔子的学说在那个战火纷飞、崇尚武力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始终得不到各国国君的重视。
尽管如此,孔子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回到鲁国后,他潜心编订六经,将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融入其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思想也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
第二章:孟荀之争,儒道分野孔子离世后,儒家学派内部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八个支派,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在这诸多流派中,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脱颖而出,成为了儒家学派在秦汉以后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是孔丘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
他自幼便对孔子的学说心怀敬仰,一生以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为己任。
孟子所处的时代,思想界百家争鸣,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极大,他们的学说与儒家的亲亲、仁爱原则背道而驰。
孟子挺身而出,以“距杨墨”为己任,与其他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爱百姓,减轻赋税,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振聋发聩的言论,体现了孟子对人民地位的重视。
他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加以培养和扩充,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孟子游说诸侯,遍历齐、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