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通鉴纪事本末通读本启个名字真的好难啊启个名字真的好难啊

第36章

发表时间: 2025-03-29

赵充国上书说:“陛下之前赐给我诏书,想要派人告诉羌人,大军即将到来,但汉朝不会诛杀罕羌,以此来瓦解他们的阴谋。所以我派罕羌的首领雕库去宣扬天子的至德,罕、开羌这些部落的人都听到了明确的诏令。如今先零羌的首领杨玉凭借险要的山地和树林,等待时机侵扰,罕羌并没有侵犯汉朝,我们却要放下先零羌,先攻打罕羌,这是放过有罪的人,去诛杀无辜的人,兴起一件难事却造成两种危害,这实在不是陛下的本意。我听说兵法上说,进攻力量不足时,防守力量就有余;又说,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如今罕羌想要侵扰敦煌、酒泉,我们应该整顿兵马,训练士兵,等待他们前来,这样就能掌握调动敌人的方法,以逸待劳,这是取胜的策略。现在我担心这两郡的兵力太少,不足以防守,如果调他们去进攻,就放弃了调动敌人的战术,而陷入被敌人调动的困境,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先零羌想要背叛,所以与罕、开羌解除仇怨,订立盟约,但他们心里也担心汉军到来后罕、开羌会背叛他们。我认为他们的计策常常是想先解救罕、开羌的危急,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盟约。如果我们先攻打罕羌,先零羌必定会援助他们。如今羌人的马匹肥壮,粮食充足,攻打他们恐怕不能对其造成伤害,反而会让先零羌对罕羌施恩,巩固他们的联盟,使他们的势力联合起来。这样一来,羌人的兵力就会逐渐增多,要消灭他们就需要花费数倍的力量,我担心国家为此忧虑的时间将会长达十年,而不是两三年。按照我的计策,先诛杀先零羌,那么罕、开羌这些部落不用出兵就能归服。如果先零羌被诛杀后,罕、开羌还不归服,等到正月再攻打他们,既符合道理,时机也合适。现在进兵,我实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戊申日,赵充国上奏。秋七月甲寅日,汉宣帝下玺书回复,采纳了赵充国的计策。

赵充国于是率领军队到了先零羌所在的地方。羌人因为长期屯聚,防备松懈,看到汉军到来,就丢弃车辆和辎重,想要渡过湟水逃跑,但道路狭窄。赵充国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追逐敌人应该快速,现在行进得太慢了。”赵充国说:“这些穷途末路的敌人不能逼得太紧,慢慢地追击,他们就会只顾着逃跑;逼得太急,他们就会回过头来拼命。”各位校尉都说:“说得对。”羌人在渡河时溺水而死的有好几百人,投降和被斩首的有五百多人,汉军缴获他们的马、牛、羊十万多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达罕羌的领地,赵充国下令军队不要焚烧村落,不要在田中割草放牧。罕羌人听说后,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罕羌的首领靡忘派人来说,希望能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赵充国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还没有得到回复,靡忘就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赐给他饮食,然后送他回去,并告知罕羌的族人。汉军的部下都争着说:“这是反叛的人,不能擅自放走。”赵充国说:“你们只是想为了遵守法令而保全自己,并非为国家的利益考虑。”话还没说完,玺书就到了,诏令让靡忘将功赎罪。后来,罕羌果然没有用兵就归服了汉朝。汉宣帝下诏让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到屯兵之地,在十二月与赵充国的军队会合,一起攻打先零羌。当时,投降的羌人已经有一万多人了。赵充国估计先零羌必定会被打败,想要撤回骑兵,留下士兵屯田,等待羌人自行溃败,他写好奏章还没上奏,就接到了进兵的玺书。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害怕了,他派门客劝谏赵充国说:“如果出兵会使军队失败、将领被杀,进而危害国家,将军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但现在只是关于出兵有利还是有害的争论,又何必如此坚持呢?一旦与皇上的意见不合,皇上派绣衣使者来责问将军,将军自身都难以保全,还怎么考虑国家的安危呢?”赵充国叹息说:“你说的话多么不忠诚啊!如果当初听了我的话,羌人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以前推荐可以先去对付羌人的人,我推荐了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又奏请派义渠安国去,最终导致羌人叛乱,金城、湟中的粮食每斛卖到八钱,我曾对耿中丞说要买进三百万斛谷物,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耿中丞只请求买进一百万斛,最终只得到四十万斛。义渠安国两次出使,又耗费了一半的谷物,失去了这两个机会,羌人才敢发动叛乱。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如今战事长久不能决断,如果四方的夷狄突然发生变动,互相影响,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妥善处理后事,难道仅仅是羌人值得忧虑吗?我坚决要以死来坚持我的主张,圣明的君主是可以进献忠言的。”于是,赵充国呈上屯田的奏章说:“我率领的将士和马匹的饮食,所用的粮食、草料等物资,调度起来非常困难,长期不能解除这种状况,徭役就无法停止,恐怕会引发其他变故,让圣明的君主担忧,这实在不是预先制定好的取胜策略。况且羌人很容易用计谋攻破,难以用武力消灭。所以我认为进攻不是好办法。我估计从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向东到浩亹,羌人以前的田地以及公田,百姓没有开垦的大约有二千顷以上,那里的邮亭大多已经破败。我之前派士兵进山砍伐木材六万多根,都放在水边。我希望撤回骑兵,留下一万零二百八十一名步兵,分别屯驻在要害之地。等到冰化后,从水路运输物资,修缮乡亭,疏浚沟渠,在湟狭以西修建七十座桥梁,使道路能通到鲜水附近。开展屯田,每人分配二十亩土地。到了四月,草木生长起来,各郡的骑兵以及属国的胡人骑兵各一千人,到这里来放牧,作为屯田士兵的巡逻部队,进入金城郡,这样既能增加粮食储备,又能节省大量费用。现在大司农运来的谷物,足够一万人吃一年。我谨呈上屯田的地点和所需器具的清单。”汉宣帝回复说:“按照将军的计策,羌人什么时候会被消灭?战事什么时候能结束?仔细考虑后再上奏。”赵充国呈上情况说明说:“我听说帝王用兵,以保全自己、取得胜利为目的,所以重视谋略而轻视战斗。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策略。所以要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蛮夷的习俗虽然与礼义之邦不同,但他们想要躲避灾害、追求利益,爱护亲人、害怕死亡,这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羌人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水草,为居住的地方而发愁,他们与亲人离散,内心已经产生了背叛的想法。而圣明的君主撤回军队,留下一万人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等待可以战胜羌人的时机。虽然羌人现在还没有立刻被消灭,但战事有望在几个月内结束。羌人已经像瓦片一样逐渐瓦解,前后投降的有一万零七百多人,还有按照我们的劝告离开的,总共有七十批,这些都是不战而使羌人瓦解的有力条件。我谨分条陈述不出兵而留下屯田的十二条好处:留下步兵九校、吏士一万人屯田,作为军事防备,同时通过屯田收获谷物,这样威严和恩德同时施行,这是第一条好处;借此排挤羌人,使他们不能回到肥沃富饶的地方,让他们贫困破败,从而促使羌人内部产生背叛的趋势,这是第二条好处;当地居民能够与屯田士兵一起耕种,不耽误农业生产,这是第三条好处;军马一个月的饲料,足够屯田士兵一年的口粮,撤回骑兵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这是第四条好处;到了春天,节省下的士兵可以沿着黄河和湟水运输谷物到临羌,向羌人展示军威,这是世代克敌制胜的手段,这是第五条好处;利用闲暇时间,用上之前砍伐的木材修缮邮亭,充实金城,这是第六条好处;出兵作战可能会冒险侥幸取胜,而不出兵让反叛的羌人在风寒之地逃窜,遭受霜露、疾病、冻伤的困扰,我们却能稳坐而获得必胜之道,这是第七条好处;没有经过险阻、长途追击而造成死伤的危害,这是第八条好处;对内不损害朝廷的威严,对外不让羌人有可乘之机,这是第九条好处;又不会惊动黄河南岸的大、小开羌,避免他们发生其他变故,这是第十条好处;修缮湟狭中的道路桥梁,使道路通到鲜水,以此控制西域,在千里之外伸展国威,就像从枕席上经过军队一样方便,这是第十一条好处;节省了大量费用,预先停止了徭役,防备意外情况,这是第十二条好处。留下屯田有十二条好处,出兵作战有十二条弊端。希望陛下英明抉择。”汉宣帝又赐给赵充国回复说:“你说战事有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是指今年冬天呢,还是什么时候?将军难道不考虑羌人听说我们撤兵后,会聚集壮丁攻打骚扰屯田的士兵,以及路上屯驻的军队,还会杀害掳掠百姓,我们该如何制止呢?请将军仔细考虑后再上奏。”赵充国上奏说:“我听说用兵以计谋为根本,所以计谋多的一方会战胜计谋少的一方。现在先零羌的精锐部队剩下不过七八千人,他们失去了土地,远离家乡,分散在各地,又饥又冻,不断有人前来投降。我认为羌人很快就会被打败,最晚在明年春天,所以说战事有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我看到北方边境从敦煌到辽东,长达一万一千五百多里,沿着边塞屯驻的官吏和士兵有几千人,羌人多次用大军攻打,都不能造成什么危害。现在即使撤回骑兵,羌人看到屯田的士兵有一万人,而且都是精锐,从现在到三月,羌人的马匹瘦弱,他们一定不敢把妻儿留在其他部落,长途跋涉、跨越山河来侵犯我们,也不敢带着沉重的物资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是我认为羌人一定会瓦解,不用作战就能将其打败的计策。至于羌人小规模的侵扰,时常杀害百姓,这本来就不可能立刻禁止。我听说作战不一定能取胜,就不要轻易交战;进攻不一定能夺取,就不要轻易劳师动众。如果出兵虽然不能消灭先零羌,但能让他们不再进行小规模的侵扰,那么出兵是可以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放弃稳坐而取胜的策略,选择冒险的行动,最终看不到好处,还会使国内疲惫不堪,损害国家的威严,这不是向蛮夷展示实力的做法。而且大军一旦出动,撤回来后就不能再留在湟中,湟中又不能空虚,这样徭役又要重新征发。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我私下考虑,我奉诏出兵塞外,率军远征,让天子的精锐部队在荒野中分散,把车甲丢弃在山野,如果没有一点功劳,只是为了躲避嫌疑,避免以后的罪责,这是做臣子的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是圣明君主和国家的福气。”赵充国每次上奏,汉宣帝都会让公卿大臣们商议。起初,赞成赵充国计策的人只有十分之三,后来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汉宣帝下诏责问那些之前认为赵充国计策不好的人,他们都叩头认错。魏相说:“我不熟悉军事上的利害关系,后将军多次谋划军事策略,他的话常常是正确的,我相信他的计策一定可行。”于是,汉宣帝回复赵充国,赞赏并采纳了他的计策。同时,因为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多次说应当进攻,所以汉宣帝也采纳了他们的部分建议,下诏让两位将军与中郎将赵卬出兵攻打。强弩将军招降了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斩杀了二千多人,中郎将赵卬斩杀和招降的也有二千多人,而赵充国招降的又有五千多人。汉宣帝下诏停止用兵,只让赵充国留下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