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播种、有的在写牌子,桃源村的“田学堂”正式开课,无声却真。
午后,林泉回到自家屋里,翻出那本最旧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四个字:道在人心。
他又写下今天的日期,在下方添了几句:“自由试验田开设第一日。
人心可试,土地亦可试。
世上从无完全复制之‘道’,唯有千人千地,各自成章。”
写完,他靠着门框闭目小憩。
窗外传来青蛙的叫声,远处有牛铃的脆响,一切恰如其分。
林泉知道,这只是又一阶段的开始。
他们不只是要把桃源种得好,更要把一种不靠怨天、不靠补贴、不靠押宝、只靠勤心细作的农业方式,传下去。
不是当模范,而是做种子。
夜晚来临前,林泉又去地头走了一圈,看见每一块试验田前,都插上了一块小木牌,牌上字迹各异,却都写着同一个词——“尝试”。
他笑了笑,轻声呢喃:“好。”
第十一节:夏至一过,桃源村的天亮得早,热得快。
早晨四点半,林泉便已站在合作社的晒谷场边,看着昨日收上来的第一批早红薯铺开在竹席上。
阳光透过山缝洒下,照得每一块红薯皮泛着油光,仿佛刚刚出锅的糖渍果子。
他蹲下身,一一翻看,看色泽、看干湿、看软硬。
有几块略显湿润,他立刻叫来小王:“这几块没晒透,移到东边那块强光处,下午翻一次,晚上前收回来。
别让夜露打湿了。”
小王应了声,飞奔而去。
林泉起身,望着这片晒场出神。
他记得刚开始晒红薯干那年,只有两块竹席,三口锅,全部堆在他家院角,晒场小得连翻身都难;而现在,合作社有了专用的晒谷区,还加建了遮雨棚和防虫网,每一步都是从“够用”走到“讲究”。
他走回社里办公间,一份新的文件正放在桌上。
是市农业局送来的,通知桃源村被列入“区域土地产权改革试点村”。
这意味着,村民的土地可以通过统一托管、集中种植、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统种统管统收”,同时也引入了风险防范和收益补偿机制。
林泉盯着通知看了许久,没有立刻签字。
他把文件压在笔记本下,走出门去。
他要先去村里转一圈,听听大家的心声。
第一家,他去了老刘头家。
老刘头正坐在门前,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