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38层的航空事业部。
门一开,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整个楼层被设计成航空指挥中心的风格,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沙盘,展示着秦氏航空的航线网络。
墙上挂满了各种飞机照片和航图,工作人员戴着耳机在电脑前忙碌,空气中弥漫着专业与效率的气息。
我的心跳加速。
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那些航空术语和图表,陌生的是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操作方式。
秦少,欢迎。
一位四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子走过来,我是李铭,航空事业部总监。
我与他握手,注意到他眼中的戒备。
显然,他对接待我这个纨绔子弟并不热情。
李总监,久仰。
我真诚地说,希望不会给您添太多麻烦。
李铭挑了挑眉,大概没想到我会这么客气。
秦总吩咐我带您熟悉业务。
请跟我来。
接下来的两小时里,李铭带我参观了各个部门,敷衍地介绍着业务情况。
我认真倾听,不时提问,问题越来越专业。
这款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是多少?
旋翼设计考虑过高原气候吗?
导航系统用的是什么型号的陀螺仪?
李铭的表情从敷衍变成惊讶,最后成了困惑。
在无人机研发实验室,当我指出一个气动设计缺陷时,他终于忍不住了。
秦少,您...学过航空工程?
略有涉猎。
我含糊地回答,俯身查看一架原型机的翼型设计,这个前缘襟翼的角度可以再增加5度,低速操控性会更好。
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面面相觑。
一位年轻女工程师小声嘀咕:他说的没错...正好,我们十一点有个项目评审会。
李铭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挑战,秦少有兴趣参加吗?
会议室里坐了十几位工程师,正在讨论一款新型农用无人机的改进方案。
我安静地坐在角落,听着他们争论技术细节。
载荷不足是硬伤,必须减轻结构重量。
但强度不够,上次试飞差点解体。
要不改用碳纤维?
但成本...我盯着投影幕布上的设计图,突然看出了问题所在。
那机翼的支撑结构过于复杂,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
可以借鉴伊-16的悬臂式设计。
我不自觉地说出声。
会议室瞬间安静,所有人都转头看我。
什么设计?
李铭问。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