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调整生活节奏。”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点试探,“我知道您工作性质特殊,但身体是基础。
能不能…试着稍微放慢一点点?”
他说这话时,眼神很真诚,没有说教的意味,更像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苏晚心里微动,换做别人这么说,她多半会觉得对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从林浩宇嘴里说出来,却不那么刺耳。
“我尽量。”
她难得没有反驳,只是淡淡应了一句。
这次复诊很顺利,林浩宇调整了药量,又叮嘱了几句。
结束时,苏晚看着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林医生,上次你说你在心外科轮转?”
“嗯,对。”
林浩宇点头。
“我有个朋友的父亲,最近查出心脏问题,可能需要手术,正在犹豫选哪个医生。
你们科室…有没有推荐的?”
苏晚问得自然,像是随口一提。
林浩宇愣了一下,随即认真起来:“具体是什么情况?
把病历和检查资料发给我看看?
我们科室的几位主任医师都很厉害,各有专长。
我帮您看看,给您一个客观的建议,不一定是我们科,选择最合适的才最重要。”
他没有直接推销自己的科室或同事,而是先问情况,强调“合适”,这种严谨和负责的态度,让苏晚更加欣赏。
她记下了林浩宇的私人微信(上次他留给她方便发病历),道了谢离开。
这次之后,两人之间似乎多了一条除了医患关系之外的、微弱的连接线。
苏晚把朋友父亲的资料发给了林浩宇,他很快就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建议,专业且中肯。
朋友拿着他的建议去咨询,反馈非常好。
苏晚特意发微信向林浩宇道谢。
林浩宇回了句:“不客气,能帮上忙就好。”
后面还跟了个有些腼腆的笑脸表情。
这之后,偶尔,他们会微信上聊几句。
有时是苏晚问一些健康相关的小问题,有时是林浩宇看到一些医学科普文章觉得有用会分享给她。
界限依旧清晰,但频率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靠近。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下午。
林浩宇突然发来一条微信,语气带着点不好意思:“苏小姐,不好意思打扰您。
想请教您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不知道方不方便?”
苏晚有些好奇:“你说。”
“我…我下周要去参加我导师的生日宴,需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