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宇林羽的其他类型小说《我在乡下收破烂的那些年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霸凌尾郡”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下乡“你说什么?去乡下收破烂?林羽,你脑子没发烧吧?”好友张宇瞪大了眼睛,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我无奈地笑了笑,把手中的辞职信又紧了紧,“我没开玩笑,我真打算去。城市里竞争压力这么大,每天累死累活也就挣那么点钱,看不到一点希望。我想换条路走走。”张宇还是一脸不可置信,“收破烂?那多脏多累啊,而且能有什么前途?”我摇了摇头,没有再解释。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去乡下团建,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深入乡村。在那里,清新的空气、广袤的田野、质朴的村民,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尤其是看到村里一些废弃的物品,我突然意识到,这里面或许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在城市里,大家都追求新潮流,旧物更新换代快,可在乡下,很多旧东...
《我在乡下收破烂的那些年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下乡“你说什么?
去乡下收破烂?
林羽,你脑子没发烧吧?”
好友张宇瞪大了眼睛,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
我无奈地笑了笑,把手中的辞职信又紧了紧,“我没开玩笑,我真打算去。
城市里竞争压力这么大,每天累死累活也就挣那么点钱,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想换条路走走。”
张宇还是一脸不可置信,“收破烂?
那多脏多累啊,而且能有什么前途?”
我摇了摇头,没有再解释。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去乡下团建,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深入乡村。
在那里,清新的空气、广袤的田野、质朴的村民,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
尤其是看到村里一些废弃的物品,我突然意识到,这里面或许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城市里,大家都追求新潮流,旧物更新换代快,可在乡下,很多旧东西还能物尽其用,而且收破烂这个行业,虽然不起眼,但只要用心做,未必不能做出成绩。
就这样,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东拼西凑来的启动资金,开着一辆二手小货车,来到了距离城市一百多公里外的桃源村。
刚到村子,就引来了不少异样的目光。
几个在村口晒太阳的大爷大妈,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城里娃,咋跑咱这穷乡僻壤来了?”
“听说要收破烂,这能有啥出息。”
我没有理会这些质疑,在村里租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就算是安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开着小货车,开始了我的收破烂之旅。
“收破烂嘞——有旧衣服、旧家电、废纸壳子的都拿出来卖咯——”我扯着嗓子喊道,声音在村子里回荡。
一开始,村民们对我这个陌生人还是有些戒备,大多只是探出头来看看,没人愿意主动卖废品给我。
直到我来到了村尾的李奶奶家。
李奶奶是个孤寡老人,家里堆满了各种杂物。
“奶奶,您这儿有废品要卖吗?”
我笑着问道。
李奶奶眯着眼睛打量了我一会儿,“你这小伙子,看着怪实诚的。
有倒是有,就是不知道你给啥价。”
我走进院子,看了看那些废品,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李奶奶听了,点了点头,“行,就卖给你了。
不过,小伙子,你咋想着干这行呢?”
我
还有不足,但我已经在着手扩大规模,招募更多熟练工人,同时优化生产流程。
只要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保证能按时按质完成订单。”
王总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若有所思地看着我。
片刻后,她放下手中的样品说:“这样吧,林先生,我可以先给你一个小订单试试,如果产品质量和供货时间都能达标,后续我们再谈长期合作。”
听到这话,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忙不迭地答应下来。
回到村里,我立刻召集工人,传达了这个好消息,大家都干劲十足。
为了按时完成订单,我们日夜赶工。
那段时间,基地里灯火通明,机器声不绝于耳。
我和工人们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遇到技术难题就一起研究解决。
饿了就吃几口简单的盒饭,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就在订单快要完成的时候,一台关键设备突然出了故障。
看着停止运转的机器,大家都慌了神。
如果不能尽快修好,订单肯定无法按时交付,这不仅会失去王总的信任,还可能面临赔偿。
我赶忙联系设备厂家,可对方说维修人员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赶到。
我心急如焚,突然想到村里的赵大爷,他以前是个机械维修工,或许能帮忙。
我火急火燎地跑到赵大爷家,把情况跟他一说,赵大爷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跟我来到基地。
赵大爷围着设备仔细检查了一番,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问题不大,就是一个零件磨损过度,我家里有备用的,换上就行。”
我听了,差点喜极而泣。
在赵大爷的帮助下,设备很快恢复了运转,我们也顺利完成了订单。
当我把货物送到王总手中时,她仔细检查了每一件产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林先生,没想到你们效率这么高,产品质量也超出了我的预期。
看来我果然没看错人,接下来我们可以好好谈谈长期合作了。”
听到这话,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有了王总的长期订单,基地的资金问题得到了缓解,也有了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资本。
然而,就在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村里却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部分村民觉得基地的发展虽然给村里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也带来了噪音和环境污染,对他们
的生活产生了影响,甚至有人提议让我减少生产规模。
一边是基地的发展,一边是村民的诉求,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接下来该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
破局与新生听到村民的不满,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回村的路上,落日的余晖洒在身上,却暖不了我此刻焦虑的心情。
乡村是我的创业根基,村民是我一路走来的支持者,我绝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当晚,我召集基地的骨干成员开了个紧急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
有人提议购置更先进的隔音设备,减少噪音;也有人说要加大环保投入,对废品处理流程进行优化。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觉得这些办法可行,但还远远不够。
第二天,我挨家挨户走访那些反映问题的村民,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张婶抱怨噪音让她晚上睡不好觉,孩子学习也受影响;李叔担心废品污染水源,影响庄稼灌溉。
了解到这些具体问题后,我心里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决定在基地旁边划出一块专门的环保区域,购置专业的污水处理设备和空气净化装置,确保废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
同时,我与设备供应商沟通,对机器进行升级改造,降低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为了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基地的环保措施,我还邀请他们到基地参观,安排专人讲解。
不仅如此,我还想到了一个回馈村民的好办法。
我拿出一部分利润,在村里设立了教育基金和养老基金,资助村里的孩子上学,给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学金;老人们每个月也能领到一定的生活费用。
这一举动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大家对基地的态度也从反对转为支持。
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业务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废品回收和旧物改造,还拓展了乡村旅游项目。
我们利用村里的自然风光和基地的特色,开发了“旧物改造体验游”,让游客们亲自参与到旧物改造的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游客们不仅可以带走自己改造的作品,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乡村民宿。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热闹非凡,游客
经过。
原来刘二看到大爷家门口放着这个旧自行车,就想据为己有,说是自己捡的,准备卖给我。
我看了看刘二,又看了看大爷,说道:“刘二,这确实是大爷家的东西,你这样做可不地道。”
刘二瞪了我一眼,“你少管闲事,这自行车我今天卖定了!”
我也来了脾气,“你要是非要卖,我也不会收。
做人得讲良心,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刘二见我态度坚决,又被村民们指责,只好灰溜溜地把自行车还给了大爷。
经过这件事,村民们对我的态度有了一些转变,他们觉得我是个正直的人。
解决了这件事,我继续收破烂。
下午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旧缝纫机。
这缝纫机看起来很有年头了,虽然破旧,但我觉得它肯定还有用。
回到住处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对它进行修理和保养。
第二天,当我把修理好的缝纫机展示给村民们看时,大家都惊叹不已。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妈,她们围过来,眼里满是回忆。
“这缝纫机,可是我们当年的宝贝啊,没想到还能修好。”
一位大妈感慨地说道。
从那以后,我收破烂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村民们开始主动把废品卖给我,还会帮我宣传。
然而,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我的面前…… 机遇与挑战随着在村里收破烂的日子越来越久,我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
我不再仅仅满足于收废品然后转手卖掉,而是开始尝试对一些有价值的旧物进行改造和翻新。
比如那些旧家具,我会用砂纸打磨,重新上漆,再加上一些创意的小装饰,让它们焕然一新,价格也能翻上好几倍。
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个旧木箱,箱子看起来很普通,但上面的雕花却十分精致。
我花了几天时间,对箱子进行修复和保养,又在里面铺上了柔软的绸缎。
当我把这个改造后的箱子拿到集市上去卖时,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个城里来的收藏家对它爱不释手,当场就出高价买了下来。
这一单生意,让我赚了不少钱,也让我看到了旧物改造的巨大潜力。
然而,就在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麻烦却接踵而至。
村里突然来了一个外地人,
市场、店铺,向商家们推销。
可大多数人一听是乡下收破烂改造来的,都满脸怀疑,连连摇头。
“你们这质量能行?
看着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吧。”
一个批发商拿着我改造的旧木凳,一脸嫌弃地说。
我心里委屈,却还得耐心解释:“您放心,我们用的材料都是精挑细选,质量有保障,而且价格实惠,比买全新的划算多了。”
好说歹说,人家才勉强答应先进一点货试试。
眼瞅着基地慢慢有了起色,可资金又紧张起来。
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设备维护……处处都得花钱,投资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新的订单又还没回款。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找银行贷款,可银行要求提供各种复杂的担保和手续,一时半会儿根本办不下来。
正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之前合作过的那个收藏家打来的。
他说他有个朋友对我的旧物改造很感兴趣,想和我见个面聊聊合作的事儿。
我一听,心里燃起一丝希望,难道转机来了?
柳暗花明挂了收藏家的电话,我心里既兴奋又忐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却又不确定它能否照亮我前行的路。
约定见面那天,我早早起身,精心整理了一番,带着精心准备的项目资料和改造样品,前往约定的地点。
到了那家咖啡馆,我一眼就认出了收藏家,他身旁坐着一位穿着干练的中年女士,眼神中透着精明与果断。
经介绍,我得知她是一家连锁家居店的采购负责人,王总。
“林先生,我听老朋友说你在乡下做旧物改造,很有创意,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你详细说说。”
王总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我的创业经历、基地的运作模式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一边说一边展示带来的样品。
王总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提出一些犀利的问题,我都尽力作答。
“这些改造后的旧物确实别具一格,可你们的产量和供货稳定性能保证吗?”
王总皱着眉头问道。
这正是我最担心的问题,目前基地刚起步,设备和人力有限,要大规模稳定供货确实有难度。
但我不能退缩,于是坚定地说:“王总,我知道现在我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