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不完美的灵魂,在岁月的杂音中,找到的专属共振。
凌晨,雨薇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琴房的地板上,顾沉舟和林晚的影子交叠,她的头枕在他腿上,手里握着便签本,而他的手指轻轻梳理她的发丝,像在安抚一把走音的琴。
照片配文:“原来最动人的尾调,是当世界失真时,仍有人为你保持震动的频率。”
而在电台的录音室,新的“触觉广播”正在录制:林晚对着麦克风低语,同时将手掌贴在特制的震动膜上,把“我爱你”三个字转化为可触摸的波纹。
隔壁的监听室,顾沉舟戴着骨传导耳机,感受着震动与唇形的完美同步——这次,他不再需要耳蜗处理器,因为属于他们的声音,早已刻进彼此的掌纹,在灵魂的共振腔里,永远不会失真。
第十章:共振的波长电台会议室的日光灯在频谱仪上投下冷光,顾沉舟盯着新总监王建国的领带夹——金属蝴蝶造型,翅膀边缘的锯齿状纹路,像极了他拉琴时在E弦留下的颤音波形。
林晚的手指在桌下轻轻叩打他的掌心,三短一长的摩尔斯电码,是“别怕”的震动密码。
“触觉广播?”
王建国的声音在麦克风里嗡嗡作响,震得顾沉舟耳蜗处理器微微发烫,“数据显示,残障人士节目收听率不足3%,广告商更愿意投给‘ASMR助眠’这种流量型内容。”
他敲了敲文件夹,封面上“商业转型方案”的烫金字在灯光下刺眼。
林晚推开椅子,便签本在桌面滑出无声的弧线,露出贴满听众来信的内页:盲童用盲文写着“听见了星星的震动”,聋人家长画着孩子趴在音箱上笑的简笔画。
“但这些反馈证明,”她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半个调,胸腔的震动通过桌面传到顾沉舟掌心,“当声音转化为可触摸的波形,它就成了连接所有灵魂的桥梁。”
顾沉舟站起身,琴弓在指间轻轻旋转,弓尾的“LW”刻痕划过投影仪的光束。
“王总监听过交响乐吗?”
他的声音混着骨传导设备的低频震动,“首席小提琴的颤音能让整个乐队共振,不是因为音量,而是频率的共鸣。”
他指向频谱仪,“我们的触觉广播,就是要找到这种灵魂的共振频率。”
会议室的门忽然被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