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调和,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他一方面与河北豪族结盟,采取一些融合胡汉的措施,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当政权稳定后,又转而抑制汉族豪强,使得河北世家大族在东魏 - 北齐政坛上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他在统治过程中,总是以“两面派”的形象来调和民族问题,号令军士时,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他们的奴仆,对汉人又说鲜卑人是为他们抵御外敌的客卿。
然而,这种表面的平衡并不能掩盖高欢军事政治集团对汉人的利用与歧视,在东魏北齐,“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现象屡见不鲜,民族矛盾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在经济方面,东魏虽地盘广阔,但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负担沉重。
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不得不从外地大量调运粮食,而漕运花费巨大,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北齐政府在沧、瀛、幽、青四个州内依海开办官盐业务,用官盐的盈利所得充实国库。
然而,这种举措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境。
此外,高欢在夺取政权之前十分注意吏治,曾大力整治官员贪污现象,但在控制洛阳政权之后,面对不法勋贵,他却选择了纵容,使得贪污之风再次盛行,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基础。
在军事上,高欢最大的目标便是吞并西魏,实现北方的统一。
然而,他却低估了西魏实际掌权者宇文泰的能力。
宇文泰善于用人,且战略眼光独到,多次成功抵御了高欢的进攻。
在东西魏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高欢恃众轻敌,均以失败告终。
武定四年,高欢亲率10万大军南下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城,这场战役成为了高欢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高欢采用了起土山、掘地道等各种战术,苦攻50天,昼夜不息,却始终未能攻克玉壁。
西魏大将韦孝宽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抵抗意志,一次次挫败了高欢的进攻。
最终,东魏士卒战死和病死高达七万人,高欢也因久攻不下而患病,无奈只得解围而去。
这场战役不仅消耗了高欢的大量资源,还严重打击了他的威望,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回到晋阳后不久,高欢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次子高洋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