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亲自视察,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发放种子和农具,派遣官员督促农事,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在宗教方面,文成帝与祖父拓跋焘态度不同。
他看到佛教在民间的深厚根基,为了安抚民心,颁布复佛法诏,修复被毁坏的寺庙,允许百姓信奉佛教,社会逐渐安定下来。
文成帝在位期间,冯太后走进北魏政治舞台。
她出身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入宫,凭借聪慧和美貌成为文成帝皇后。
文成帝对她宠爱有加,冯太后得以参与宫廷事务,积累政治经验。
和平六年,文成帝病逝,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即献文帝。
由于献文帝年幼,冯太后开始临朝称制。
她重用汉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如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推行均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然而,随着献文帝逐渐长大,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献文帝对冯太后的一些做法不认同,试图削弱她的势力,建立自己的亲信班子,这引起冯太后的强烈不满,母子关系变得紧张。
第七章:献文帝禅位与孝文帝改革在与冯太后的权力斗争中,献文帝感到力不从心。
他厌倦了宫廷的尔虞我诈,对政治失去兴趣。
皇兴五年,献文帝做出惊人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
但献文帝虽禅位,仍掌握一定权力,时常干预朝政,与冯太后的矛盾并未化解。
最终,献文帝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迫交出全部权力,不久后离奇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亲政后,他决心继续推进汉化改革。
为了摆脱鲜卑保守贵族的束缚,更好地推行汉化政策,他决定迁都洛阳。
这一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但孝文帝意志坚定。
他以南征为借口,率领大军南下,到达洛阳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鲜卑贵族们疲惫不堪,不愿继续前进。
孝文帝趁机提出迁都洛阳的建议,贵族们无奈之下只得同意。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改革。
他下令改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贵族也纷纷改姓;禁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