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目瞪口呆:“这……这里怎么会有个暗格?
我们住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
王主任立刻意识到这暗格的重要性,连忙上前查看。
苏铭也跟了过去。
暗格不大,里面积满了灰尘,只放着一个长条形的、用油布包裹着的东西。
王主任小心翼翼地将它取出来,解开油布。
里面露出的,是一幅卷轴古画!
画轴已经有些朽坏,但画面保存得还算完好。
展开一看,正是那幅风格酷似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真的是仿品……” 王主任看着画上的笔触和印章,很快做出了判断,“虽然仿得极像,但与台北故宫那幅真迹相比,神韵和功力还是有差距。
贾先生当年……果然说了谎!”
贾家后人脸色尴尬,不知该说什么好。
而苏铭,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暗格的角落。
那里,似乎还散落着几张泛黄的纸片。
他伸手将纸片捡了起来。
那竟然是几张……当票!
还有一封未写完的信!
信的字迹,正是柳若水的!
信的内容,是在向朋友哭诉自己被冤枉、生活困顿的窘境!
而那几张当票,当的赫然是柳若水自己的画作!
铁证如山!
第五章:倾听的责任与前路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贾某当年为了打压柳若水,确实是将自己的仿品藏匿起来,并精心策划了那场冤案。
而这间暗格,既是他藏画的地方,或许也是他存放一些不愿示人(比如那些当票,可能是他低价收购来的柳若水作品?
)的秘密之处。
这件事情,在博物馆和贾家后人的努力下,虽然没有大肆宣扬(毕竟涉及前辈名声),但在小范围的学术界内得到了澄清。
柳若水先生的冤屈,终于在数十年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以昭雪。
博物馆也收藏了那几张珍贵的当票和信件,作为研究柳若水生平的重要资料。
苏铭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公开报道中,但在王主任等知情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虽然不知道苏铭获取信息的具体方式,但都对这位“信息特殊”的年轻人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而苏铭自己,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看着桌上那支“若水”毛笔,它残留的“声音”似乎变得平和了许多,不再是充满了怨念和不甘,而是多了一丝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