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字怎么像积木搭的?”
卖茶汤的老汉指着商讯上的“稻”字,“昨儿见还是‘米’旁,今儿咋成了‘禾’旁?”
李明笑着解释:“这便是活字的妙处,每个字都是单独的,想印什么,就像搭积木一样拼起来。”
他举起手中的字盘,三十六个木格内分门别类摆着胶泥字,“比如‘糖’字,这边是‘米’,这边是‘唐’,合起来便是‘糖’。”
消息传到开封府,王大人看着手中的商讯,忽然沉吟:“你这商讯,能否加些官府告示?
比如新颁的商税则例。”
“自然能。”
李明早已准备好活字版,“大人只需写好内容,明日便可印出百份,贴满汴京各坊。”
他又掏出竹制活字盒,“若各州县都置一套,以后政令传达,可比快马还快。”
十月初十,活字书局在太学旁开业。
李明特意让毕昇刻了套“科举活字包”——内含《论语》《孟子》的常用单字,装在雕花木盒里,学子们只需按页购买,便能自行排版印书。
“李东家,这字盘能租吗?”
有位寒门学子摸着木盒不舍得放下,“我等穷学生,买不起整副活字。”
李明心中一动,当场推出“活字租赁”:“每日十文钱,用完即还。
若能背出《诗经》一篇,免半日租金。”
消息传开,书局门口每天都排满了背书的学子,朗朗书声竟成了朱雀街新的一景。
某日,李明正在书局整理字盘,忽有快马驰来,驿卒递上一封火漆信:“杭州知府有请李东家,说有海运大事相商。”
他摸着信封上的“急”字,忽然想起在官仓解困时,曾听王大人提过东南沿海的市舶司。
胶泥活字在掌心发烫,他忽然意识到,这小小的活字,不仅能印商讯、印典籍,更能印出一条贯通大宋海陆的商道。
是夜,李明在糖坊后院摆开沙盘,用活字排出“汴京杭州泉州”等字样。
毕昇蹲在一旁,看着他用算筹标出航线:“小哥这是要做什么?”
“做一场大买卖。”
李明望着天上的星子,忽然笑道,“让每个字、每粒糖、每船货,都在这大宋的版图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活字的油墨香混着糖坊的甜腻,飘向汴河对岸的官仓。
那里新到的占城稻种正在发芽,正如李明心中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