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我要让所有人听到——她到死都在弹我的曲子。”
技术科调出国际青年钢琴大赛的原始录音。
对比发现,周默将学生陈雅的参赛曲目加速5%,使其演奏听起来“更精准”。
评委盛赞“毫无瑕疵的肖邦”,而真正的优胜者因此落选。
“林千雪发现了,”陆沉翻开大赛评委名单,“她威胁你要揭发,否则索要50万封口费。”
周默的瞳孔骤然收缩:“那些评委根本不懂音乐!
他们只会听‘技术’,却听不出灵魂!
陈雅的手指像木头,但变速后的录音……那是艺术!”
陆沉按下录音笔,原始版《夜莺》在审讯室响起——林千雪的歌声清澈哀婉,而变速后的版本如同扭曲的嘲笑。
“你篡改了音乐,也篡改了时间,”陆沉关上录音,“但桂花的花期、钢琴的数据、死者的生物钟……这些‘音符’你永远无法调音。”
周默的双手猛地砸向桌子,仿佛在砸碎一架看不见的钢琴。
第七章:不在场证明的裂缝陆沉站在审讯室外,透过单向玻璃盯着里面的周默。
男人的手指仍在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节奏精准,仿佛在弹奏一首无声的钢琴曲。
“他太冷静了。”
陈明低声说,“从被捕到现在,没有崩溃,没有辩解,甚至没有问过一句‘你们怎么发现的’。”
陆沉没有回答,翻看着手中的证据清单——智能门锁日志、音频分析报告、桂花花粉比对结果……每一条都指向周默,但还缺最后一块拼图:他究竟如何在19:00杀害林千雪后,伪造出22:30的“活人弹琴”假象?
“查他的共享单车轨迹。”
陆沉突然说。
技术科调取了周默的共享单车APP数据。
记录显示:18:50:周默从音乐学院出发,骑行至林千雪公寓(耗时12分钟)。
19:02:车辆停放在公寓楼下(与门锁记录的指纹时间吻合)。
19:15:车辆被重新解锁,骑行返回音乐学院(途中经过**杭州路温室花房**)。
“这十分钟的空白,”陆沉指着19:05-19:15的GPS断点,“足够他上楼杀人、布置现场,再骑车去花房取桂花。”
关键矛盾:周默声称自己19:00-20:00在给学生上网课,但单车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