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蒙娜丽莎林小满的其他类型小说《十七岁的温差全局》,由网络作家“闵行的极北冰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断,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我望着她转身的背影,突然想起高二那年冬天,她在我围巾上绣错的字母,想起她为我抄的笔记里画的小熊,想起所有未说出口的道歉与眷恋。原来有些故事,早在三十七度的温差里,就注定了无法愈合的裂痕。第五章温差:三十七度的秋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那天,我盯着信封上“北京航天大学”的烫金字,忽然想起林小满填报志愿时垂在课桌上的发梢。她的志愿表上写着“江南师范大学”,地址栏的邮编比我少了三位数,像道隐形的分水岭,把三十七度的夏天切成两半。<报道那天北京的风很干,我在新生群里看见她发的照片:江南的梧桐正落着金箔似的叶子,她站在教学楼前笑,围巾是我高二送她的米色针织款,毛线球还挂在流苏末端。我盯着屏幕直到宿舍熄灯,指尖在键盘上悬...
《十七岁的温差全局》精彩片段
断,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我望着她转身的背影,突然想起高二那年冬天,她在我围巾上绣错的字母,想起她为我抄的笔记里画的小熊,想起所有未说出口的道歉与眷恋。
原来有些故事,早在三十七度的温差里,就注定了无法愈合的裂痕。
第五章 温差:三十七度的秋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那天,我盯着信封上“北京航天大学”的烫金字,忽然想起林小满填报志愿时垂在课桌上的发梢。
她的志愿表上写着“江南师范大学”,地址栏的邮编比我少了三位数,像道隐形的分水岭,把三十七度的夏天切成两半。
<报道那天北京的风很干,我在新生群里看见她发的照片:江南的梧桐正落着金箔似的叶子,她站在教学楼前笑,围巾是我高二送她的米色针织款,毛线球还挂在流苏末端。
我盯着屏幕直到宿舍熄灯,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又悬,最终只发了个“恭喜”,对话框里的气泡很快变成灰色。
深秋的傍晚,我在图书馆遇见同高中的校友陈雨。
她晃着奶茶走到我面前:“林小满最近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你知道吗?
她总去图书馆顶楼背书,和高中时一样,背书时会无意识转笔。”
吸管搅着冰块的声音里,我突然想起高三那年,她趴在教室窗台背《赤壁赋》,夕阳把转笔的手映成半透明的粉色。
周末我坐地铁去师大找陈雨,却在顶楼的露台上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她穿着浅灰毛衣,牛仔裤膝盖处磨得发白,正是我们分手后她常穿的搭配。
风掀起她的笔记本,纸页哗啦啦翻到最后——上面画着只歪歪扭扭的小熊,和我错题本上的一模一样。
“周延?”
她转身时笔帽掉在地上,滚到我脚边。
弯腰捡起的瞬间,我看见她手腕内侧的红痕,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划伤的。
“没事,”她慌忙拉袖口,“昨天帮社团搬桌子蹭的。”
可我记得,她高中时连橡皮屑掉在桌上都会仔细擦掉,怎么会允许自己受伤?
我们在食堂吃饭时,她的手机频繁震动。
备注“张学长”的消息弹出来:“今晚的迎新晚会,你准备的钢琴曲《卡农》没问题吧?”
她快速回复“放心”,指尖在屏幕上敲得飞快,却没注意到我
气,“我问过辅导员,江南这边的学校也有交换生名额......”我盯着拍立得里的我们,她的头靠在我肩上,笑得像偷喝了蜂蜜的孩子。
可现实的重量突然压下来——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在北航,她的教师资格证面试在江南,父母已经开始打听我留在北京的可能性,而她的辅导员正推荐她去重点中学实习。
“小满,”我握住她冰凉的手,“我们一定要这样吗?
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
她的睫毛在眼下投出阴影,像道跨不过的坎。
我突然想起高二那年,她在错题本上写的“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温差”,此刻正变成现实的谶语。
除夕夜,我们在各自的城市看同一轮月亮。
她发来段视频:宿舍楼顶,她穿着我送的米色围巾,对着夜空比出小熊的手势——那是我们高中时的秘密暗号。
视频最后,她轻声说:“周延,我害怕重蹈覆辙,更害怕余生没有你。”
开学后收到她的信,夹着两张车票:北京到江南,江南到北京。
信纸上是她熟悉的蝇头小楷:“物理老师说,温差会产生对流,或许我们可以做彼此的风,让三十七度的爱,在南北之间形成永恒的环流。”
信纸边缘画着两只牵着手的小熊,一只戴着铃铛,一只拿着钢笔。
第十章 温差:一百度的沸点毕业典礼那天,我在礼堂后排看见她。
白色学士服衬得她格外单薄,却在看见我时眼睛发亮——像十七岁那年,我在她抽屉放了盒草莓橡皮擦。
“周延同学,”她晃着北航的录取通知书,“恭喜你成为我的校友。”
原来她偷偷申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面试那天,她在简历里夹了张我们高中的合照,背面写着:“因为想离某个人的宇宙更近一点。”
九月的北京,我们在颐和园划船。
她把脚泡在水里,突然指着远处的佛香阁:“你记不记得,高三那年我们说过,要考去同一座城市,去看秋天的银杏?”
荷叶香混着她发间的皂角味,让我想起教室窗台的多肉植物,想起她为我抄的笔记里,每个重点符号旁都画着小太阳。
“其实我早就知道,”我握住她划桨的手,掌心的茧子蹭过她的指纹,“你数学卷子最后一题故意写错,只是想让我多给你讲十
第一章 初遇:三十七度的风九月的阳光把市一中的白墙晒得发烫,我站在新生报到处的队伍里,校服领口被汗水黏在锁骨上。
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带着少女身上特有的皂角香,抬眼就看见浅蓝色裙摆掠过余光——扎高马尾的女生正踮脚张望公告栏,发尾随着动作甩出漂亮的弧度。
铛在掌心跳出细碎的响,像那年她转身时,发梢扫过我课桌的声音。
第七章 温差:三十七度的春次年清明,我回母校参加校庆。
樱花大道落英缤纷,宣传栏里贴着新一届学霸的照片,林小满的侧脸被印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写着“优秀毕业生回访”。
礼堂里,她穿着米色风衣站在台上,正在给学弟学妹讲备考经验:“错题本要分类整理,重点标注……”台下有女生举手:“学姐,听说你高中谈过恋爱,会影响学习吗?”
哄笑声里,我看见她耳尖发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话筒上的校徽——那是我们曾一起别在书包上的同款。
散场时她被人群围住,我在走廊尽头等了很久。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像那年在操场看她跑步的剪影。
“周延?”
她跑过来时,风衣口袋里掉出个信封,露出半截泛黄的信纸,是我高三写给她的道歉信,被她折成了千纸鹤的形状。
我们在操场散步,新铺的塑胶跑道带着雨后的潮气。
她忽然停在双杠前,指尖划过生锈的铁架:“高二那年分手后,我每天都来这里,假装你还会像以前那样,把我够不到的书包递过来。”
她的声音轻得像樱花飘落,“其实我早就后悔了,可是……”我转身看见她眼里的水光,突然想起十七岁的温差——她掌心的温度,错题本上的小熊,还有平安夜没说完的半句话。
原来在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在那些刻意保持的距离里,我们都在等对方先低头,却忘了爱情从来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
“小满,”我终于说出那个在心底藏了三年的称呼,“其实我一直都在,在你够得到的地方。”
樱花落在她发间,我伸手替她摘下,指尖触到她耳后熟悉的痣,像触碰整个青春的封印。
她突然抱住我,风衣上的樱花香混着记忆里的皂角味,在三十七度的春风里融成最温暖的温度。
远处传来上课铃,却不再是催促我们分开的信号。
原来有些故事,兜兜转转,终究会在合适的温度里,续写出新的篇章——那些未说出口的告白,那些藏在错题本里的温柔,终将在时光的褶皱里,开出最璀璨的花。
第八章 温差:三十七度的距离校庆后的每周六,我都会坐五个
小时的高铁去江南。
便利店的饭团换成了桂花糖糕,地铁报站声从京腔变成吴语,不变的是她在出站口等我时,永远穿着浅色系的衣服——像把十七岁的阳光,小心地揣在现实的褶皱里。
她带我去师范大学的琴房,说要补全那年没弹完的《卡农》。
琴键上还留着她贴的小贴纸,贝多芬头像旁画着戴铃铛的小熊。
“其实高三那年,”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悬停,“我偷偷报名了艺术特长生考试,却在复试前撕了准考证。”
琴音突然变得涩滞,“我怕爸妈说我不务正业,更怕你觉得我在逃避高考。”
我望着她发顶新长出的碎发,想起高考前夜她塞给我的纸条:“周延,我们去同一座城市好不好?”
当时的我正在解最后一道物理题,随手回了句“看分数”。
现在才明白,她攥着纸条在走廊站了半小时,直到纸角被冷汗洇出褶皱。
深秋的傍晚,我们在秦淮河畔散步。
她忽然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高中三年的车票——从学校到她家的公交票,平安夜去看灯展的地铁票,还有张揉皱的游乐场门票,背面画着我们第一次约会时的简笔画。
“本来想毕业时烧掉的,”她用指尖抚平褶皱,“却总在整理旧物时又翻出来。”
河面上漂着许愿灯,她突然说:“周延,你知道吗?
分手后我去看过心理医生,他说我们的问题是‘温度差焦虑’——太害怕对方的温度改变,反而把自己冻成了冰。”
她的眼睛映着河灯,像碎掉的星星,“其实我早该告诉你,我喜欢你给我讲题时敲我额头的力度,喜欢你偷偷在我水杯上贴的便利贴,甚至喜欢你吵架时憋红的耳朵......”我吻她时,尝到了桂花糖的甜味,混着记忆里的草莓牛奶香。
她手腕上的红痕已经结痂,却在我触碰时轻轻颤抖——像十七岁那年,我第一次牵她的手,她指尖的温度从冰凉慢慢变成三十七度。
第九章 余温:零下十度的抉择寒假前的最后一次见面,她在校门口等我时抱着本《天体物理导论》。
“张学长说,”她把书递给我,封面上贴着我们毕业照的拍立得,“北京的研究所需要助理,你要不要试试?”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某种破釜沉舟的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