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萌萌的指尖划过音乐APP的评论区。
新歌单循环到第三首时,她被《凌晨四点的雨巷》评论区一条置顶热评绊住了脚步:“前奏里的雨声采样来自2019年梅雨季的苏州,第三小节混着青石板的回声。”
鬼使神差地,她在这条评论下敲下:“副歌部分钢琴泛音像沾着水汽的月光,让我想起大学时在宿舍楼顶晾的白衬衫。”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锁屏显示00:03,春夜的风掀起窗帘角,带着樱花的甜腻钻进纱窗。
鹤月正在赶论文的致谢部分,页面右下角弹出新消息提示。
作为独立音乐论坛的资深乐迷,他习惯给每首认真听过的歌写技术流评论,没想到凌晨三点会收到这样诗意的回复。
盯着屏幕上“白衬衫与月光”的比喻,他忽然想起去年在livehouse后台,主唱弹错和弦时,灯光恰好落在鼓手泛着汗光的后颈——那种意外的温柔感。
“要不要私信她?”
指针在用户头像上悬停三秒,头像是幅水彩画,淡蓝色背景里浮着半透明的鲸鱼。
资料卡显示坐标上海,和他同校的音乐学院,比他小两届。
对话框弹出时,萌萌正在拆第二包草莓味饼干。
“你好,我是‘雨声侦探’,想请教白衬衫晾在第几层楼会沾到月光的泛音?”
末尾跟着个举着放大镜的卡通表情,让她差点把饼干渣笑进键盘。
接下来的一周,他们的对话框成了流动的音乐博物馆。
鹤月会在清晨七点发来条语音:“听这首《晨雾未散时我们都是蒲公英》,第三分钟的口琴是我去年在布拉格跳蚤市场淘的录音。”
而萌萌总在晚自习后分享小众民谣:“主唱转音时像衔着颗露水,你觉不觉得和《仲夏夜的萤火虫葬礼》里的三角铁声线很配?”
周五深夜,鹤月发来份加密歌单,密码是“白衬衫晾在顶楼第六根晾衣绳”。
解开封锁的瞬间,37首歌像打翻的调色盘在屏幕上铺开——从后摇到蒸汽波,从法语香颂到实验电子,每首歌后面都跟着简短批注:“这首鼓点像你说的月光泛音副歌贝斯线让我想起你画的鲸鱼”。
萌萌红着脸回赠自己的“云端鲸歌”歌单,特意在《星轨是天空的年轮》下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