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胡为民龚秀珠的女频言情小说《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梁园筑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胡为民也不会藏着掖着,反正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发表,现在让何成伟先看也没问题。胡为民从抽屉里取出刚写完没多久的手稿,递到何成伟手中。“这是......”“刚写完的一篇短篇小说,还没来得及投稿,您先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我在更改。”何成伟接过手稿,心下大喜,“胡老师,那我可不客气了。”他先是看了下手稿厚度,不多,只有十来页纸,估计又是短篇作品。接着,他翻开手稿,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书名——《门》。结合胡为民之前的作品,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书名,便让何成伟浮想联翩。接着,他开始用心阅读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独居的年轻女子,她住在一栋老旧的筒子楼里。某天晚上,她听到门外传来奇怪的敲门声,但当她打开门时,却发现门外空无一人。这种...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胡为民也不会藏着掖着,反正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发表,现在让何成伟先看也没问题。
胡为民从抽屉里取出刚写完没多久的手稿,递到何成伟手中。
“这是......”
“刚写完的一篇短篇小说,还没来得及投稿,您先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我在更改。”
何成伟接过手稿,心下大喜,“胡老师,那我可不客气了。”
他先是看了下手稿厚度,不多,只有十来页纸,估计又是短篇作品。
接着,他翻开手稿,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书名——《门》。
结合胡为民之前的作品,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书名,便让何成伟浮想联翩。
接着,他开始用心阅读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独居的年轻女子,她住在一栋老旧的筒子楼里。
某天晚上,她听到门外传来奇怪的敲门声,但当她打开门时,却发现门外空无一人。这种情况接连发生了好几次,每次敲门声都让她感到不安。
女子开始怀疑有人恶作剧,但邻居们都说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她尝试在敲门声响起那一刻开门,但依然无法找到敲门声的来源。敲门声越来越频繁,甚至在她睡觉时也会突然响起,让她无法安心。
女子逐渐意识到,这扇门可能不仅仅是普通的门,而是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她回忆起自己搬进这栋筒子楼时,有一位老人家曾警告她:“晚上不要随便开门。”但她当时并未在意。
她开始调查这栋筒子楼的历史,发现这里曾发生过一起离奇的命案:多年前,一名女子在她所住的这间居所里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最终,女子在极度恐惧中决定搬离这栋筒子楼。就在她收拾行李时,敲门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她鼓起勇气打开门,却发现门外站着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那个女人微笑着对她说:“你终于开门了。”
翌日,女子的邻居发现她的房门大开,屋内空无一人,而她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直到......另一位单身女子搬进这间房子里。
哪怕何成伟有心理准备,这短短三千字,依然看得他心里发毛。
恐怖的氛围,情节紧凑,一点都不比之前那部作品差,甚至犹有过之。
从诡异的开端,到恐怖升级,再到接近真相,直到结局反转,让读者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作品上。
就文笔而言,何成伟觉得胡老师又有进步,仅仅通过“敲门声”这一日常现象,便营造出无形的压迫感,让读者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恐惧与绝望。
同时,那扇门不仅点题,还带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明明只是一篇短篇,里面却要素颇多,而且阅读门槛不高,非常适合城市阶层的读者阅读。他确信,这样的风格,只要刊发出去绝对会大受读者欢迎。
看完后,他合上手稿,言辞恳切道:“胡老师,请务必将这篇《门》发表在我们《故事会》上。”
胡为民笑道:“乐意之至。”
人家何编辑不辞辛苦,大老远从沪上跑到燕京给他送钱,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算下来,这篇小说他又能赚二十来块钱。
如果加上这个月工资,他似乎有闲钱在外面租一间房子住了。
毕竟他平日里要搞创作,住在学校门卫室真不合适。
何成伟达成首要目的后也很满意,不过,他没有忘记主编让他扩充《故事会》优质内容的嘱托。
于是,他收下手稿后,接着问道:“胡老师,您难道没有想过创作中长篇小说吗?”
“怎么说?”胡为民神情微动。
何成伟“蛊惑”道:“中长篇小说字数更多,赚的钱也能够改善您现在的居住环境。而且在名声上,短篇小说无论如何比不上中长篇小说。”
胡为民内心一笑,就驴下坡,面露难色道:“不瞒何编辑你说,我也有想过创作中长篇小说。只是中长篇小说字数多,不是短时间可以创作完成的,万一我花一两个月写完一部中长篇小说,投稿到贵杂志社,你们不收,或者需要我更改,一来一回我的生活都要受到影响。”
“这也是个问题。”何成伟神情沉重,他知道胡为民说的是实情。
他从事编辑这行以来,接触的作家也不少,可条件如胡老师一般的,真是一个都没有。
其他作家虽然也只是普通人,但有正儿八斤的居所,哪里像胡老师,还住在门卫室,真是没眼看啊!
何成伟问道:“那胡老师有什么想法吗?”
“我是这么想的。”胡为民稍作思考后,正色道:“我准备再写上两三遍短篇小说,攒些足够保证生活的钱。等有些闲钱,我再创作一部中篇或长篇小说。”
“可以,这是老成持重之言。”何成伟连连点头,接着又道:“接下来三篇短篇小说,胡老师准备写什么样的故事,还是和这篇《门》一样吗?”
“有几个点子,只是还拿不准。正好何编辑来了,可以帮忙参考一下。”
胡为民把《肉香》和《夜走十三里》的故事梗概讲了一番。
“《肉香》是吃人类残骸吧?太激进了,现在的环境哪能允许这种作品,不行不行。还有这个《夜走十三里》,里面有鬼也不行,这是宣扬封建迷信,肯定不行的。”
何成伟吓了一跳,胡老师的故事好是好,就是太奔放了,要是放在一两年前,说不定要被批斗呢。
胡为民有些遗憾,说好的这个年代是文学大开放的起始呢,连鬼都不能接受。
“那推理悬疑呢?”
胡为民觉得这类应该很有搞头,就世界范围内,推理悬疑小说受众十分广泛。我国古代,就有推理小说,这些作品在当时被称为“公案小说”或“侠义小说”,主要描写官府破案和侠客行侠仗义的故事,比如《包公案》《施公案》和《海公案》等。
“什么叫推理悬疑?”何成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当编辑没多久,阅读范围还不够广。”
“比如我写《门》,属于心理悬疑小说。而推理小说,类似《包公案》......”胡为民简单介绍一番。
何成伟摸摸下巴,觉得有搞头,“短篇能写什么推理悬疑小说,篇幅够吗?”
“足够了。”胡为民精神一振,将《谁是真凶》的故事梗概大致说了一番。
“好,是部好作品!”
何成伟连连点头,对这部作品十分认可。
真相与谎言,正义和复仇,层层推理和反转,代入感非常强,也没有触及红线,只要发表出去,绝对是一篇不下于《会说话的骷髅》和《门》这样的佳作。
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可以趁机将推理悬疑小说的名头打出去。
想到这里,他恨不得把胡为民关进小黑屋,日以继夜为他们编辑部写稿子。
“胡老师,可以的,这类作品有多少我们编辑部要多少!”
“那成,这类作品很好写的。”
胡为民又说了几个点子,听的何成伟合不拢嘴。
他发现这次真来对了,否则哪能知道燕大一个小小的门卫室还藏了一尊真神。
只要胡老师说的这些作品顺利刊发在明年第一期,他有信心杂志销量再翻倍。
两人在屋里聊得欢天喜地,门外高师傅被冻得直打哆嗦。
“哎呦喂,我的大作家和大编辑呦,你们聊完没,再聊下去我老高要冻透了。”
嘀咕完,高师傅打了个喷嚏。
好在最后关头,胡为民想起了他。
何成伟很遗憾不能和胡为民抵足而眠,畅谈一晚。不过他也知道胡老师现在不方便,只能约定下次再来。
下次,他准备和胡老师好好聊一聊中长篇的事。
胡为民也觉得遗憾,同何成伟这个文学编辑一番畅谈,让他对文学的脉络把握更深,这对他今后的创作是非常有利的。
何成伟离开的时候,胡为民还想送他,可是被拒绝了,他也只能送到门口就回来。
进门卫室后,胡为民发现高师傅有些诚惶诚恐的样子,不禁问道:“高师傅,您这是怎么了?”
“哎呦,小胡,哦不,胡老师,您没坐下,我哪敢坐啊。”
胡为民啼笑皆非,摇头道:“高师傅,我算什么作家啊。就算我是作家,我不也是人民的一份子嘛,和您有什么区别呢?”
“怎么没区别,在古代,您可是文曲星嘞。”高师傅嘟囔道。
胡为民道:“什么文曲星,都是封建迷信。再说,人民群众都当家作主了,不兴那些糟粕喽。”
“这倒也是,那我就座?”高师傅挠挠头道。
“放心大胆坐吧。”
胡为民拉着他的手,一起坐在床边。
“胡老师......”
“叫我小胡。”
高师傅心里一暖,改口道:“小胡,你是咋成作家的?”
胡为民也不隐瞒,将自己为了改变生活环境,开始从事写作的事情大概说了一番。
“怪不得你能成作家,就凭你平日里去图书馆借那么多书,就没多少人能比得上你。”高师傅感慨道。
“这件事请高师傅不要外传。”
“这是为什么?这是好事啊?”
“怎么说呢,我现在根基还不够牢靠,我想安静创作一段时间。等以后藏不住了......到时候再说吧。”
“肯定行,你是大作家,我听你的。”
哪怕胡为民已经尽可能低估了人性的黑暗,可还是没想到龚家人能做到这一步。
眼瞅着政策向好,人民的日子渐渐有些盼头,龚家人便不急待同他这个农村来的人做切割,似乎深怕自己和龚秀珠的婚姻关系会让书香门第的龚家蒙羞。
胡为民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会到这个地步,虽然他已经觉醒前世记忆,但他对婚姻的态度极为认真。
他愿意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在他的努力下,让妻子乃至全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也不是吹牛,而是真有那个能力。
胡为民脸色涨红,如今他最希望的是这不是龚秀珠的主意。一日夫妻百日恩,他真不希望两家最终走向陌路。
深吸一口气,胡为民渐渐平复心绪,攥紧的拳头慢慢舒展开,他看向龚修文,神情真挚,“爸,这事秀珠知道吗?”
龚修文见胡为民没有歇斯底里,更没有胡搅蛮缠,只是问起大女儿,有些意外于他的态度,心念一转,还是决定彻底说开。
“这也是秀珠的意思。我们是书香门第,不是封建大家长。如果秀珠对你还有感情,我们虽然不太喜欢你,但也做不出硬要拆散鸳鸯的事情。否则的话,你们来燕京时,这个家的大门不会为你敞开,我也不会给你找大学的工作。”
话说到这份上了,胡为民彻底死心。
他知道,就算这时候自己拿出《故事会》编辑部的回信,以及那份稿费单来也于事无补。
唉,说得好听,其实龚家人还是看不上自己身份和家世。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胡为民露出一丝苦笑,而这抹苦笑被龚修文看到眼里。
龚修文微微皱眉,觉得胡为民是在嘲笑他,嘲笑龚家,心里不爽,便开口威胁道:“小胡,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感情是双向的,不是某一方好,就必须在一起。我们终究是秀珠的父母,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婚姻幸福,想来你也能明白。”
他瞥了眼依旧沉默不语的胡为民,继续道:“工作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只要你不无理取闹,这份工作你能一直干下去,好歹让你有一份收入不是?”
龚修文话里话外的意思胡为民如何不知晓,不就是说他要是不知好歹,龚修文完全有能力让自己从燕大滚蛋。
胡为民感觉自己被羞辱了,如果他是个中二少年,肯定要说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话。
不过他心理已经极为成熟,自然不会放什么惹人耻笑的狠话。
因此,他只是平静地说道:“我明白,虽然很遗憾不能和秀珠一起走过余生,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幸福下去。”
听到这话,就连一向对他刻薄的黄连英也不免动容,她看向胡为民,语气也柔和了许多,“小胡,你能这么想,证明当初秀珠没有看错人。”
龚修文也松了口气,说实话,他也怕胡为民这个傻小子在燕大闹起来,虽然他有着父亲的人脉,自己也在燕大实权部门工作,但闹得太难看,他面子上也不好看。
现在胡为民这么通情达理,搞得他有些不好意思说接下来的话。
于是,他看向黄连英,示意接下来的话由她去说。
胡为民见两人在他面前挤眉弄眼,只觉得好笑。
他淡淡道:“爸妈,现在咱们还是自家人,有什么话不妨明说。”
黄连英面色有些尴尬,干咳一声后,她缓缓道:“小胡啊,既然你要和秀珠离婚了,你们俩人住在一起,也不合适,我们的意思是,你还是搬出去住吧。”
胡为民想了想,觉得也没毛病,便点头道:“没问题,等我找到住的地方,立刻搬出去。”
“赶早不赶晚,我看今晚就搬吧。”黄连英道。
胡为民怔住了,不可置信道:“现在?天都黑了,我也没找到住处,怎么搬?”
“住的地方不用担心,今晚你先在门卫处将就一晚,明天我帮你联系学校的职工宿舍。”龚修文不以为意道。
如此不要脸的言论,让胡为民怒极失笑,怎么,你们龚修文难道还要让我感恩戴德不成?
不过,此时他已经没有了争辩的兴趣。
搬就搬吧,离开龚家也好,他也不想让龚家人现在知道他搞文学创作的事。
“行,我现在就去房间收拾东西。”
“不用了,白天的时候秀珠已经帮你把东西收拾好了。”黄连英指着房间一角,那里堆了不少东西,原来都是他的行李啊。
好家伙,这么积极,这是深怕他今晚不走。
胡为民深深看了两人一眼,平静地说道:“有劳爸妈和秀珠操心了。”
龚修文和黄连英听出了他话里的嘲讽,不过这时候能把胡为民赶出去已经谢天谢地,他们也不想节外生枝,便当作没听出他话里的意思。
胡为民向角落走去,堆着的三个大包里面有他的换洗衣服,还有洗漱用品等。
他背着一个包,两手各拎一个包。包的重量不轻,他一个人拿有些吃力。
胡为民也不想求人,就这么头也不回地,准备离开龚家。
“小胡。”龚修文叫住他。
胡为民停下脚步,并没有回头。
“离婚的时间等你安定下来后,我会让你大哥通知你的。”
“好。”
直到最后,胡为民也没有等到龚秀珠的出现。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他从四合院出来后,大舅哥龚成追了出来。
“为民,我......我帮你拿行李......”
龚成不容胡为民拒绝,从他手上抢过两个大包,当先走在前面。
他倒不是有多同情胡为民,自己妹子和胡为民离婚的事,他也赞成。
只是呢,他觉得父母这事办得有点太过,太急,丢了读书人的体面,他都有点看不下去,这才让他追出来,决定帮胡为民一把。
“为民,你不要怪爸妈,他们只是太爱秀珠了,前些年,真是苦了她了。”
龚成走在前面,絮絮叨叨个没完。中心思想是自己的父母做法没错,只是爱女心切,有些操之过急。而他胡为民呢,应该体谅两位老人。
胡为民嘴角抽搐,好嘛,合着龚修文、黄连英和龚秀珠没错,错的只有他自己?
胡为民啊胡为民,没想到在别人眼里,你是个大冤种啊!
不过也好,老天让他穿越到这个时代肯定不是让自己谈情说爱的,要搞事业,狠狠赚钱,女人,只会影响他拔刀的速度!
他胡为民终究会成为大作家,龚家,终究会因为有眼无珠而后悔的!
这么一想,胡为民顿觉天地一片清朗!
1979年的冬天,燕京城格外的寒冷。
天还没亮透,胡卫民就被院角公鸡的啼声吵醒了。他轻轻掀开打着补丁的蓝布棉被,不忍心叫醒依旧在睡觉的妻子,简单套上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装,踩着绿面布鞋推开屋门。
院里飘着煤烟味,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年妇人正蹲在屋檐下的煤球炉子前,正用火钳子捅炉眼,铝锅里咕嘟着棒子面粥。
“妈。”
“小胡,去胡同口打豆浆!”妇人听到胡为民的声音,头也不抬地喊。
“还有,说了多少次,在院子里不要叫我妈,叫我婶。”
她语气冰冷,甚至带着一丝让人难以察觉的厌恶。
“哦......”
胡为民抿了抿嘴唇,神情有些落寞,最终还是点头应是。
中年妇女其实是他的丈母娘黄连英,自从他从遥远的乡村搬进这个家里,丈母娘就没给过他好脸色。
还有这个称呼,更是让他心里不舒服的同时,有着某种不好的猜测。
妇人冷漠的催促道:“知道还不快去,愣着干什么!”
胡为民回屋,拎起暖壶往外跑,胡同的青砖墙缝里凝着霜,更有远处飘来一阵炸油条的香。
副食店门口排队的街坊们裹着棉袄跺脚,王婶儿看到他后,夸赞道:“小胡,这么早就出来买早餐,真是勤快!”
“我年轻,起得早,出来买早餐也是应该的。”他咧嘴一笑,露出白净的牙齿。
七八十年代,国人的刷牙习惯并不普遍,甚至刷牙被视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此时,刷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习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刷牙,再有,一支牙膏动辄一两毛钱,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刷牙在七八十年代被视为一种“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普通老百姓很少有这样的讲究。因此,胡为民这口白净的牙齿,很是与众不同。
二十岁的年纪,一米八的大个子,英俊的面庞,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这让他还在村里的时候,不知道是多少大媳妇小姑娘暗恋的对象。
要不是他外在条件如此出色,凭他家堪称穷困的经济状况,也不可能战胜一众情敌,迎娶燕京来的女知青龚秀珠,最终抱得美人归。
一开始,他们小两口结婚后不说有多美满,却也称得上和和美美。
就当他以为幸福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国家政策突然变化,允许知青返乡。
胡为民沾了媳妇儿和老丈人的光,得已离开乡下,来到伟大的首都,当个燕京人。
住进燕京的胡同后,他的家庭地位大降。
老丈人龚修文对他颇为冷淡,丈母娘黄连英对他时常冷言冷语,就连媳妇儿对他也是越来越瞧不上眼。
胡为民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政策变了,老丈人一家和媳妇越发嫌弃他这个农村来的土包子嘛。
他不是不知道,并且为此努力过,想要改变龚家人对自己的看法。
说起来,他也是有底气的。
他的灵魂来自二十一世纪,穿越前是个文艺工作者。
穿越后因为胎中之谜,直到最近才觉醒前世的记忆。完全觉醒前世的记忆前,他靠着脑海中的一些片段,写过一些小说,投递到各个杂志社。
他知道,就凭自己那高中学历以及老丈人替他找的门卫工作,在这个年代,只有写作才能改变他的未来,并且赢得妻子和她家人的尊重。
奈何,凭借记忆片段并不能写好小说,他的作品一直被退稿,他的行为反而迎来了龚家人的嘲笑。
但现在不同了,他完全觉醒了记忆,并且他发现自己对记忆中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就如同刻印在灵魂中一般。
这给了他十足的信心,坚信可以借此改变龚家人对他的看法。
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前些日子,他重新写了篇稿子投递出去,相信要不了多久,杂志社采用他稿子的回信就会发过来。
“快了,苦日子就快过去了!”
打好豆浆,胡为民满怀信心地往回走。
“嘘嘘。”
胡同上空掠过鸽群,哨音像把碎银子撒进晨曦里。
回去的时候,他撞见前院返城的知青刘姐。她裹着红围巾,腋下夹着油印的《今天》诗刊,身上有股雪花膏的茉莉香。
《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由北岛、芒克等主办。它刊登小说、诗、评论和少量外国文学译介文字。小说虽然占据不小的分量,但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诗歌。
在四九城的文学青年中,这份杂志的影响力非常大。
看了眼她手中的杂志,胡为民问:“刘姐,这么早就出门啊?”
“嗯,今天有诗社的活动。”刘姐笑了笑,解释了一句便匆忙离去。
看着刘姐的背影,胡为民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之色。
这年头,诗社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加入的,门槛很高。当然,对加入的人也有不小的好处。
“妈......婶子,我回来了。”
“怎么买个早餐也这么慢,真是干啥啥不行。”中年妇女嘟囔道。
胡为民尴尬一笑,心中多少有些无奈。
沉默半晌,他还是低着头,将装着豆浆的水壶拿进屋。
“爸,您早。”
“大哥早,秀秀早。”
胡为民进屋后,发现老丈人、大舅哥和小姨子都起来了,独独不见自己的媳妇儿。
“秀珠呢?”
“秀珠工作太累了,你让她多休息一会儿吧。”
老丈人面容严肃,语气平淡。
大舅哥龚成和小姨子龚秀秀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龚家这两个年轻人对胡为民倒是没什么恶感,但同样看不起他,觉得他配不上龚秀珠。
因此,平日两人对他也是爱答不理的。
对此,从前的胡为民倒是习以为常,可现在的他心里很不舒服。
不是他敏感,就算后世的赘婿,地位都比他高,更何况他还不是赘婿咧。
没过多久,丈母娘招呼他们上桌吃早餐。
囫囵吃过些早餐,龚家人便催促他赶紧上班。
话也没有多生硬,只是说他一个新人,在单位工作要勤快点,宁愿早,不能迟。
当他出门没多久,龚秀珠出现在家人面前。
她一开口,便是石破惊天:“爸妈,我什么时候和胡为民离婚?”
重新返回燕大门卫室时,胡为民又累又饿,除此之外他还要向对班的高师傅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在门卫室凑合一晚。
好在高师傅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的不至于太过难堪。
看他安顿好后,龚成在离开前说道:“为民,咱爸不会看着你不管的,想来明天就会给你安排住处,你要是有什么难处也可以给我说,咱们做不成亲戚,还可以做朋友是不是?”
龚成絮絮叨叨起来没完没了,胡为民此时又累又饿,加之被龚家人赶出门,哪里有那个闲心和他吹逼撩闲。
三言两语把眼前这个坏得不够彻底的大少爷打发走,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门卫室。
进门后,胡为民一脸歉意道:“高师傅,今晚麻烦你了。”
高师傅摆摆手,笑着道:“有什么麻烦的,晚上有人和我作伴,我心里更踏实嘞。”
旋即,他又指着门卫室里唯一的那张木床,“小胡,晚上我要值班,要不你睡床吧?”
相比龚家人,高师傅的关心让他心生感激。他连忙摆手,“那不成,晚上值班也没啥事,您该睡还是要睡的,我年轻,打个地铺将就一晚就成。”
虽然现在外面天寒地冻,但门卫室有烧火炉,室内不仅不冷,还很暖和,短时间打地铺问题不大。
高师傅见他如此坚持,便也作罢。
等胡为民打好地铺后,他才叹气道:“随着知青返城,投奔城里亲戚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家啊,都不容易。只是像你那亲戚......实在少见。”
胡为民尴尬一笑,他能说什么,说自己不是龚家的亲戚,而是被迫离婚的农村小青年?
现阶段,对他来说最紧要的也不是那些,而是居住问题。
想到高师傅是燕大老人,对学校里的情况比他知道得多,于是他问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高师傅,学校里还有职工宿舍吗?”
高师傅皱眉道:“职工宿舍?早就没有空房间了,怎么,你想申请宿舍?”
被耍了?
胡为民心顿时凉了半截,他紧接着追问道:“那学校里像我这样的刚工作的职工没住处怎么办?”
“咱们燕大招的职工都是本地人,本地人哪能没住的地方?职工宿舍也是为学校里那些结婚又没有婚房的新人准备的,你又没结婚,宿舍肯定没你的份。”高师傅摇头道。
胡为民的心沉了下去,对龚修文的承诺不再抱有期望。
勉强和高师傅闲扯几句,他困累交加,没多久便沉沉睡了下去。
次日,他起了个大早,洗漱一番后去食堂吃了顿丰盛的早餐,饥饿带来的心慌感觉才消失无踪。上班后,他没有等来龚修文,而是等到了后勤处的老师。
“你就是小胡吧?你的情况我听胡老师说了,只是呢,现在学校宿舍紧张,只能委屈你现在门卫室暂住。”
“这,不合适吧,门卫室只有一张床,值夜班的人还要休息......”胡为民皱眉道。
后勤处的老师道:“放心好了,学校为你考虑过,可以暂时多放一张床在门卫室,等有空的宿舍腾出来,会先安排你住进去的。”
他见胡为民面露为难之色,沉着脸道:“小胡同志,学校现在有困难,还请你理解。”
“我服从学校安排。”
学校老师都这么说了,胡为民难道还能拒绝不成?
既然无法反抗,那么只能接受了。
胡为民同意后,后勤处的老师行动迅速,很快找人搬来一张行军床。
是的,行军床还不是木床......
等那人走后,胡为民看着逼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想要迅速改变现状的心理更加迫切起来。
现在,他已经不信学校能帮他解决住处,就像高师傅说的,学校宿舍紧张,结婚的教职工都不能完全满足,他一个门卫哪来那么大的脸去申请宿舍住?
他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学校附近找房子,搬出去住。
当然,他现在没钱买成套住房,只能租房住。
只是,目前来说,他手里的工资只能满足他的最低生活标准,想要搬到宽敞的住所,还是需要他在写作上想办法。
首先,长篇小说不用考虑。
长篇小说虽然赚得多,但写作花费的时间必然和收入成正比,而且收长篇小说,给的钱还大方的,必然是那几家头部杂志。
这些杂志对作品质量要求高,审核也严,不符合他短平快的要求。
相对来说,短篇小说字数少,他脑袋里的作品数量多,质量还高,虽然文学性不强,但胜在新颖且通俗易懂。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容易拿到较高的稿酬。
仔细思索一番,他发现最适合自己投稿的杂志还是《故事会》。
别看复刊没多久的《故事会》格调不高,收录的只是一些主流杂志不屑于刊登的,民间传奇和特殊时期的手抄本故事,可《故事会》也有巅峰的时候。
在《故事会》的巅峰期,可是开办过名家专栏,杂志社更是向金庸、席慕蓉、白先勇、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等人约稿。
金庸老爷子当时很快就写了一篇故事,编辑部觉得不太行,给退稿了。随后金庸又挑一个从未发表过的短篇《汝州僧》,这次倒是成功发表。
《汝州僧》是清朝《三十三剑客图》里的一个故事,金庸给改成了白话。还有他的《越女剑》,原型也来自《三十三剑客图》。
这些名字放到后世都是响当当的文学大家,他们出名后都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谁有敢说他格调低?
这么一想,他干劲十足,恨不得立刻写出十来篇佳作,投递到《故事会》赚取稿费,改善自身糟糕的生活状况。
之前他投稿的《会说话的骷髅》属于民间怪谈,特点是层层反转,这次,他想换一种写法。
心理恐惧加平行世界的概念绝对新颖,他不信编辑部不采纳他的投稿。
想到这里,他找出稿纸,在上面写下了作品的名字《门》。
就在胡为民为创作自己第二部短篇作品努力之时,沪上印刷厂为了《故事会》79年第六期顺利发售,已经忙碌了数个通宵。
印刷厂的工人还能三班倒休息休息,印刷机就没停下来过。
在各个部门的辛勤努力下,一本本崭新印刷出来,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杂志被打成捆装车,发往各个报刊点和邮政局。
此时《故事会》复刊尚且不足一年,发行渠道比较单一,发行范围也有限。除了北上广等各家杂志社必争之地外,只有江、浙、皖等少数几个省份。
沪上闸口某弄堂口。
褪色的灰墙上刷着“团结一致搞四化”标语,墙角青苔斑驳。
木板搭成的流动报刊点挂着麻绳,夹着《新民晚报》《大众电影》,边缘散落着《少女之心》《一双绣花鞋》等地摊刊物。
卖报人上声穿着藏蓝色上衣,吆喝声混着隔壁老虎灶飘散出的水汽:“新到的杂志,两角一本!”
这处流动报刊点旁,不时有行人驻足,询问着“有没有攒劲的小说”等令人难懂的话。
小贩也不会让顾客失望,做贼似的从怀里掏出一本黄皮封面小说递给顾客,顾客翻看两眼后,则露出如获至宝的笑容。
给钱,拿书走人,干脆利落。
改开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空前高涨,工人阶级有钱,还有一定文化,是文学杂志的主要受众。
纺织厂青年工人李卫国就是个文学青年,他21岁,没有结婚,除了攒钱娶媳妇的老婆本外,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文学杂志。
他捏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块钱,想买本《收获》或《十月》他认为这些杂志“有思想深度”,工友们也都喜欢这类杂志。
“同志,要什么杂志?新到货的《少女之心》看吗,比以前的手抄本咂劲得多。”
“有《收获》吗?”
“没有。”
“那《十月》呢?”
“也没有。”
“怎么啥都没有?”
“我这就小摊位,卖的都是《少女之心》这类小说。你要想买《收获》《十月》,你去新华书店呗。”
“唉。”
李卫国叹口气,摊贩说得那些他看过,有一次在厂里看,还被班长批评,自那次以后,他再也不敢看那种小说。
摊贩见他犹犹豫豫,指着角落里的一本杂志,问道:“有《故事会》要吗?也是正规杂志。”
“有《故事会》?也行。”
李卫国顺着摊贩的手指,瞥见角落里那本《故事会》,封皮是手绘的工农兵群像,标价一角五分。
《故事会》是沪上本地杂志,在本地工人群体中间颇受欢迎,只是目前该杂志刊登的作品都是些特殊年代的手抄本,或者没什么特点的小故事,格调不够高。
“算了,总比空手回宿舍强,明天有时间,再去书店买《收获》吧。”
李卫国点出一毛五分,从摊贩手中接过《故事会》。指腹蹭过粗糙的再生纸,瞥见内页标题《会说话的骷髅》,嗤笑:“地摊文学就爱搞封建迷信。”
他随手翻到《会说话的骷髅》那页,准备好好批判一番。
开始之时,他的表情还带着几分不屑一顾,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情越发凝重,已然沉浸在故事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