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多,生活的重担也愈发沉重。
十几亩地,七口人,仅靠父母两个劳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家境的贫寒,让年仅八岁的他,早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那些眼神中饱含的讥嘲,像一根根细针,扎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他虽然听不见,但从人们的表情和动作中,读懂了其中的含义。
农忙时节,父母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八岁的他心疼父母,主动跟着去田里帮忙。
田间的小路凹凸不平,他扶着比自己还高半个头的木耧,脚步蹒跚。
父亲在前面拉着木耧,身体前倾,使出浑身力气,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滴落,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母亲在一旁播种,不时地回头看看他,眼神中满是关切。
三个人在那个秋末的田野上,迎着寒风,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累了,他就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快点长大,帮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
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十几亩麦子种完了。
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依然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试图逗父母开心,宽慰辛劳的双亲。
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尽管生活贫困,在他九岁那年,还是勒紧腰带,咬牙把他和大妹一起送入村子小学。
学校的教室是简陋的土坯房,窗户上的玻璃残缺不全,寒风从缝隙中灌进来。
但他不在乎这些,一走进教室,就被知识的海洋深深吸引。
他天资聪颖,学习格外努力,每天放学回家,总是第一个完成作业。
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认真复习功课,书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
每个学期结束,他和妹妹都会捧着一张张奖状回家。
那被烟熏得乌黑的土墙,映衬着一壁红灿灿的奖状,显得格外耀眼。
父母看着墙上的奖状,疲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母亲会特意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虽然饭菜简单,但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3 故乡破败景时光流转,他上三年级了,按照规定,要到附近村里的一所中小学去读书。
那天,他满心欢喜地跟着母亲来到学校,憧憬着新的学习生活。
然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