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能感受到果实表皮的微涩,以及轻轻揉捻时,果肉渗出的那种粘稠的、带有韧性的阻力。
这小小的红色果实,蕴含着收敛、沉淀的力量,是秋天给予的馈赠。
新米·粥油香新米下锅,熬煮成粥。
米粒在水中翻滚、舒展,渐渐变得粘稠。
米汤表面凝结出一层薄薄的、泛着油脂光泽的膜,俗称“粥油”。
用勺子轻轻挑破,一股浓郁的米香瞬间升腾。
这新米粥油的滋味,醇厚、温润,是土地精华最直接的体现,暖胃,也暖心。
风过·空箩筐晒谷坪上,稻谷已收仓。
空置的竹箩筐随意堆放着。
秋风掠过,吹入箩筐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一种悠远的、带着空旷感的共鸣。
这声音里,有丰收后的安宁,也有季节轮回的萧瑟。
玻璃瓶·腌脆李夏日里酿下的醉李早已吃完。
秋天,又有了新的用途。
将晚熟的青李洗净、拍裂,用盐和糖腌制,装入洗净的玻璃罐头瓶中。
几天后,便成了酸甜爽脆的腌李。
这是另一种秋日的味道,爽口,解腻。
大雪·蛰伏立冬·入窖藏冬日初临,万物敛藏。
地窖是天然的储藏室。
将秋收的红薯、萝卜、白菜,以及腌制的雪里蕻,一一搬入地窖。
地窖四壁是粗糙的夯土,带着阴凉潮湿的气息。
墙壁上有几道深浅不一的裂缝,不知何时形成。
我以这些裂缝为天然的量尺:最深的裂缝下方,码放耐储存的红薯;中间的裂缝旁,堆放萝卜;靠近窖口的浅裂缝处,则安置需要尽快食用的白菜和雪里蕻坛子。
这并非精确的科学,更像是一种与空间、与记忆对话的方式。
每一道裂缝,都成了时间的刻度,标记着食物的生命周期,也记录着我与这座老宅共度的时光。
小雪·温泉汽附近有眼野温泉,水温不高,终年不冻,冬季里尤其显得珍贵。
泉眼在一个小石窟内,水汽氤氲。
尝试利用这天然的热源。
将秋天采摘、晾晒的柿子,用绳串起,挂在石窟内壁靠近泉眼的地方,让温泉的蒸汽缓慢烘烤。
柿子表面渐渐渗出白色的糖霜,空气中弥漫着柿子的甜香和淡淡的硫磺味。
石壁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偶尔有阳光透过石窟顶部的缝隙射入,水汽折射出短暂而绚烂的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