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片段”——白秋雅对父母的思念、江墨对地球咖啡的执着、叶文清日复一日的星图更新记录。
他们,不是被抹去的影子,而是新的整体,一个复数人格、共同意志、共鸣逻辑的“意识生态”。
全球五大科研联合体最终提出共识计划——构建地球首个“意识登陆实验站”,以ECHO回传数据为蓝本,尝试接入那片意识之海,进行有限的“意识联接实验”。
在测试名单中,有一位青年志愿者,他叫林楠,林霁的侄子,从小在航天基地长大,对ECHO项目充满敬仰。
那一日,他缓缓戴上了“接入头环”,舱内所有人紧张等待。
十分钟后,林楠睁开眼,声音平静却坚定:“我见到叔叔了。”
“他说——我们还在航行。”
—地球正式向星海回以问候:“愿我们在星光中再会。”
而在银河彼岸,那艘依旧悬浮于星体轨道的“奥兰”,如静默的灯塔,将一段段来自宇宙文明的意识流,缓缓引导、容纳、融合、扩展。
林霁在“意识之海”中缓步前行。
他已不再是个体,但他依旧记得父亲为他修理的飞船模型、记得实验室走廊尽头的夕阳,也记得那个曾经迷茫、愤怒、追问的自己。
他轻声说:“我不是为了离开地球而来,而是为了让地球更懂得我们是谁。”
光点一颗颗亮起,一如人类千万年来的足迹,终将在这片无垠星海中,留下属于自身的永恒图腾。
—尾声: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或许会不再依靠肉体的形式存在,而是如星辰般恒久。
那时,宇宙不再是冰冷的空壳,而是由一个个“我们”组成的温柔回响。
“我们未曾离开,我们只是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