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我的工作情况,对我表示出极大的“善意”和“关怀”。
“屿深那个人啊,就是嘴硬心软,工作起来又是个拼命三郎,脾气难免急躁了些。”
她叹了口气,眼神里带着一丝“过来人”的了然和心疼,“你在他手下做事,一定很辛苦吧?
他没少为难你吧?”
她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戳中我的痛点,却又用一种极其温柔体贴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对她敞开心扉。
“没关系的,”她拍了拍我的手背,眼神真诚,“以后有什么困难,或者受了委屈,都可以跟我说。
毕竟,我和屿深认识这么多年,也算了解他。
或许,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帮你更好地适应工作,少受点他的气。”
就这样,温婉以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和“经验丰富的前辈”的身份,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的生活。
起初,她的“指导”确实很有帮助。
她对秦屿深的喜好、工作习惯了如指掌,总能在我遇到瓶颈时,给出恰到好处的提点。
在她的“帮助”下,我在工作上似乎更加得心应手,秦屿深对我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
然而,渐渐地,我感觉到了不对劲。
温婉的“指导”开始超越工作的范畴,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会“建议”我换掉常用的香水,因为“屿深不喜欢这个味道”;她会“推荐”我某个牌子的口红,说“这个颜色更衬你,也更像我当年常用的那支”;她甚至会和我讨论发型,旁敲侧击地问我,要不要试试她过去最喜欢的、那种侧分的波浪卷发。
她开始要求我使用她偏好的物品,穿戴她喜欢的配饰,言谈举止间,都在悄悄地将我往“另一个温婉”的方向塑造。
与此同时,秦屿深对温婉的回归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他们开始频繁地一起出现在公司,有时甚至会当着我的面,自然地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显得亲密无间。
秦屿深看温婉的眼神极其复杂,有显而易见的愧疚和深切的怀念,但似乎也夹杂着一种……像是终于完成了某个艰难任务后的解脱?
而温婉,则总是在秦屿深面前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偶尔还会用一种带着些许无奈和纵容的眼神看向秦屿深,仿佛